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中华三联商务均已回沪“开分店”
2013.01.07
分享到: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同一天,中华书局在上海诞生。整个民国时期,中华书局成为中国出版业的翘楚,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生活。1954年,中华书局迁往北京。昨天,101岁的中华书局回到了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分公司在位于虹口区的中国出版蓝桥创意产业园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至此,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三家发源于上海的出版公司均回归上海开设分公司。
  上海分公司以社科人文图书为主
  2011年底,上海市政府网“中国上海”发布消息称,上海方面专程赴京,与中国出版集团旗下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三家公司商讨回归落户上海事宜。2012年,三联书店和商务印书馆上海分公司先后开始运营,随着中华书局上海分公司昨天正式运营,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这三家发源于上海的出版公司均回归上海开设分公司。
  目前的中华书局以古籍整理出版和学术出版为主营业务,中华书局总编辑徐俊昨天表示,“中华书局始终以传承中华历史与文化为主业,尤其是确立了专业分工后,在古籍整理与学术著作的出版方面更是做了很多基础性的扎实工作。”
  中华书局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目前是余佐赞,他之前担任东方出版中心副编审。对于上海分公司的未来,余佐赞说,力争做出自己的品牌,“具体讲到做什么和怎么做,我想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中华深度、上海高度。中华深度是指图书内容的深刻性,上海高度是指力争具有阅读的引领性,这里引领性包含两个意思,除了内容,还包括形式,即传统经典的数字化方面的探索和引领。”
  昨天开始运营的上海分公司在内容制作上将与北京总局有所区分。中华书局总编辑徐俊昨天向早报记者表示,“中华书局上海分公司将以社科人文图书为主,跟中华书局总社要有区分。在创始阶段,员工规模在10人左右,目前已经到岗人员4人。”
  学人希望中华书局坚持学术至上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的陆费逵预料到革命后的教科书将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当年就开始筹集资金秘密编写新教科书。1912年元旦,上海福州路惠福里弄堂口就竖起了一块“中华书局”的牌子,中华新教科书赶在学校春季开学前伴随着书局的诞生问世,为辛亥革命成功后普遍改制的学堂提供了各类新教材。
  陆费逵希望借教科书出版的更新呼应社会变革,塑造国民新知。陆费逵曾经这样总结中华书局精神,“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都大。”1936年,中华书局的图书出版达到空前绝后的最高峰,出书1118种,2279册。
  1954年,中华书局等在上海的重要出版机构迁往北京。建国以来,中华书局出版了《资治通鉴》、《甲骨文合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等古代文史哲经典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基本典籍,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被公认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中华书局北迁后,以中华书局的名义在上海成立的机构有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这两家出版机构如今都隶属于世纪出版集团。
  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不仅是中华书局的作者,跟中华书局也有着良好的长期合作。在昨天的成立仪式上,葛兆光表示,现在出版界面临着网络、商业大潮和国际出版进入的三大冲击,所以理解中华书局重新出发的选择。“但我们这些学人还是希望中华书局能坚持学术至上。晚清民初,中华书局因为其出版的教材,在那样一个变革时代曾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它要再出发,还是希望它能像100年前那样,对中国学术文化产生更大影响。”
 
                                     作者:石剑峰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