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支敦士登公国是欧洲中部的内陆小国,国土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18万。史上第一遭,来自列支敦士登公国的短篇小说《尘》被译成中文,摆在中国读者面前。2013北京图书订货会开幕前夕,译林出版社推出《最佳欧洲小说(2011)》及全套4册出版计划,该书系堪比一幅欧洲当代文学地图,选入作品的国度达到40个,横跨东欧、中欧、西欧、北欧、南欧。如此细致而成规模地译介欧洲当代文学新作,在中国出版界当属首次。评论家们说,此举反映中国翻译文学回归平实本质与平等眼光。
“最佳欧洲小说”是欧洲文学出版社甄选出的欧洲当年或近年最佳欧洲小说作品,相当于欧洲小说的年鉴,体现欧洲文学前沿高度。译林出版社将按年度陆续引进出版,由著名译者李文俊领衔翻译。8日下午,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举办的《最佳欧洲小说(2011)》新书发布会上,《世界文学》副主编高兴说,这套书给他的感觉是平等和独立,其中蕴含的对小语种的关注让他感动。毋庸讳言,当前出版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许多出版社在引进外国文学时,亦步亦趋欧美文学的评判标准,主要的标尺就是文学奖项,缺少独立发现文学新锐力量的眼光和勇气。《世界文学》编委之一的苏玲感叹说:“不少出版社忙于追逐获奖、热点和焦点作品,出版太多,说得太多,媒体也跟进得比较多,反而造成了一种很单一、不够丰富的局面”。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坦言,从事出版工作这么多年,“我们现在的文学离平实太远了,作家玩弄技巧,译者译质糟糕,而出版社又唯利是从、浮躁难抑。其实,文学的本质是平实,这套书最难能可贵的特点本质就是平实”。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知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激赏此举对于中国读者全面认识世界文学面貌意义重大。他说:“我回忆了一下,迄今为止我可能都没读过列支敦士登作家的小说,或者是博斯尼亚的小说、爱沙尼亚的小说、黑山的小说,包括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小说……如此全面地反映欧洲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学作品,是特别重要的。中国年轻的写作者必然能从其中得到启示和滋养。”长期以来,由于小语种语言的限制,国内读者对欧洲文学的了解大多是源自西欧文学,引进重视程度基本上按照英、法、德这样的途径;久而久之,对世界文学的认识愈来愈片面。反观现代文学引进的时候,鲁迅、茅盾等文学家以开阔的视野引进大量小国家、小语种文学作品,给了人们一个健全的文学视野,也让人看到了文学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回归平实与平等,也是回归中国翻译文学的传统。
李敬泽进而建议,中国文学的“走出去”和“引进来”都需要一点更为全面的世界文学的眼光。莫言的作品不应只译成英文、法文、瑞典文,还应该译成阿拉伯文、韩文、越南文等。“我想对一个作家来说,对于一个中国作家来说,他得到一个纽约读者和得到一个河内读者的喜爱不应该有什么不同。”
李敬泽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欧洲人有闲心和闲工夫甄选出《最佳欧洲小说》,我们能弄出一套《亚洲小说一百篇》吗?“我估计不可能,没有人愿意花那个精力去做。也只有欧洲人做这种看上去‘无用’的事。”
作者:吴越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