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累计发行上亿册,《十万个为什么》将推出第六版
在众多少儿科普图书中,最受读者喜爱的无疑是《十万个为什么》。这套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海派”原创少儿科普图书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第一版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累计发行上亿册,是我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 2011年9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编辑工作正式启动。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十万个为什么》进行了一次大“变身”:启动该书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问题征集;花费大半年、开数百次研讨会决定问题;40多位院士亲自撰稿;杂志、移动应用同时上线……面貌一新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将在今年5月左右与读者见面。
大院士写“小”科普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共分为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动物、医学、生命、古生物、大脑与认知、天文、地球、海洋、航空与航天、能源与环境、建筑与交通、电子与信息、武器与国防以及灾难与保护18个分册。负责该书编辑的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洪星范告诉记者,18个分册的文字稿都基本完成。同时,《十万个为什么》的官方网站和微博已进入初步运营,配套杂志《少年科学》于去年7月发行,其用于移动平台的应用程序也将开始制作。
少年儿童出版社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出任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总主编。“我们邀请了数百位科学家,其中有数十位院士,他们几乎都直接参与稿件创作。大约有40名院士亲自撰稿,这是前所未有的。 ”中科院院士、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能源与环境分册主编褚君浩亲自撰写了该分册的序言。在他看来,要在短短2000字以内把能源与环境问题说清楚难度很大,“挑选素材用了很长时间,不仅想要把环境能源问题说全面,还要注意语言简洁生动,内容符合小读者口味”。褚君浩表示,“我一共花了近3周才写完,前后修改了好几次。为此,我还看了很多少儿科普文章,积累了许多写作方法。 ”
为小读者做信息筛选
不少网友认为,随着如今阅读习惯的改变,任何科普知识都能在网上找到,《十万个为什么》没必要再出新版。洪星范告诉记者,对上海初中及以下的少儿读者进行调查后发现,网络并非是小读者获取科普知识的主要途径。加上父母和老师对孩子上网时间的限制,科普图书依然受到小读者的普遍欢迎。
同济大学电信学院教授、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电子信息分册副主编汪镭认为,网络信息量对儿童来说太过错综复杂,“我们把最基础的关键信息替读者挖掘出来,帮助他们从小形成基本的科学观点”。褚君浩则提出,《十万个为什么》其宗旨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更在于激发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参与编写的一些科学家中,就有受《十万个为什么》的影响才走上科研之路的,这是传统科普读物的魅力所在。 ”
问题有趣才能吸引读者
洪星范说,“读者看 《十万个为什么》都是先看问题,只有问题提得让读者感兴趣,他们才会看下去。 ”这正是《十万个为什么》再次举行大规模问题征集活动的意义所在。然而从征集到的3万多个问题来看,“出乎所有专家的预料,几乎都是我们觉得孩子们不可能提出来的”。洪星范说。
参与问题整理的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方明生说:“孩子们每天接触网络、手机等高科技设备,我们原以为他们会对这方面有疑惑,比如网络是如何工作的,结果一个问题也没有。倒是有很多关于生物、脑工程、基因等最前沿科技的问题,如:‘记忆可以被操纵吗?’‘人脑会被填满吗?’”方明生说,现在的小读者知识层面越来越宽,所提的不再是单纯的科技问题,“有人提出:‘吸烟有害健康,但为何还要生产香烟?’有人问:‘牛奶为什么要加三聚氰胺? ’包括了社会、道德问题。 ”方明生认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必须将一些社会、人文问题多方面结合进来,才能激发小读者的综合思考能力。
问题征集结果还显示,少儿读者对技术性科技的好奇心不高,“比如数学、物理、武器国防等方面,几乎没有读者提问。但这些方面却有必要让他们了解”。对此,洪星范说,这些分册的问题都有专家设定,“比如数学卷,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 ‘我们为什么要学数学’,还有‘为什么要四舍五入’‘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等有趣的问题。同时,对于孩子们提的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有所涉及。比如人有多少根头发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实验解释”。
作者:许光耀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