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创新,厚“古”不薄“今”
2013.05.02
分享到:
  
 
 
作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名牌项目,本届“海上新梦VII”——艺术歌曲、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的主创阵容横跨国内外音乐院校的青年学子至本土交响音乐的杰出前辈,尤其令人期待声音中的“断代”是否会呈现别样惊喜。
  上半场艺术歌曲着眼点在于音乐能否恰当转化为诗歌意境;声乐旋律能否与诗词格律熨帖并延伸意韵;钢琴是否能在音乐独立性与人声烘托、点染上两全其美。两位“90后”作曲家的构思虽带着明显的“学院气”,但倒是上半场的亮点所在。周梦天依北岛词所作《走吧》对词乐关系有一些独特的美学思考,着意凸显汉语字调的音韵美,字末下滑音也是对“没有归宿”的“歌声”的一种贴切比附。饶鹏程的《为要寻找一颗明星》颇切徐志摩“单纯信仰”的人生理想。徐诗中的“黑夜”并不死寂,而更像在梦呓。作品中,非常规音色营造的恍惚效果、清淡迷离的和声、由平缓至高潮的  疾速推拉以及女高音纤柔音色的控制,均显现了“梦”的超现实气质。
  在艺术歌曲中注入史诗性构思并非易事,周乐的《昭君出塞》采用的四言体格律诗为旋律写作带来一定限制,而钢琴伴奏又时常与人声处于亦步亦趋的状态,因表情单薄并缺乏整体连贯性而难以充分承托词中的悲情分量。
  下半场管弦乐作品中陆培的《相和歌》给人不俗的印象。作曲家在独奏乐器组与乐队协作的可能性上作了些新尝试。有意思的是,独奏乐器组摹拟“丝竹更相合”之古风,典雅旋律如穿针引线般贯穿全曲,乐队则像是穿梭其间的一幅现代“倒影”,不时与琵琶、二胡关联对话。乐曲后半段的“复风格”拼贴叠置颇具意味,独奏组的精致灵巧与乐队沉静的怀古幽思及世俗气的热闹生动相映成趣。
  在令人有些出乎意料的《雷雨》中,人们听得出吕其明先生的新近探索,极度模糊的调性,暗色中匍匐的弦乐织体与特殊音色的运用具有东欧式的冷峻和严肃,三次结构位置上的独奏乐器“提点”支撑起由扎挣至灭亡的标题性构思。相形之下,两位青年作曲家对宏大构思的掌控力似乎稍欠火候。沈逸文美式新浪漫风格的《第一管弦乐随笔》因素材纷繁且深度陈述不够,故难免导致整体逻辑的散漫。
  总体印象,“海上新梦”系列作为“上海之春”中有些“特殊”的存在,今年新作中尽管仍不乏生硬“笔触”或不自然的情感表露,但多处闪光点至少回应了往届的疑惑:屏障并不在古今东西的时空界线中,“惟乐不可为伪”,还是从心底发声,多琢磨。
 
作者:李明月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