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梁晓声思想随笔精选《中国人,你缺了什么》日前由中华书局出版。据出版方介绍,该书收录梁晓声1993年到2013年二十年间随笔43篇,其中《当“交管”撞上“人文” 》等新作是首次结集出版。他的文字兼具作家、思想者、民生问题观察员三个维度,他在书中直面中国社会问题,为平民代言,思考国家责任,呼唤社会良知。
《新周刊》主笔胡赳赳对梁晓声的创作评价道,作家分两类:一类服务于社会,一类服务于心灵。而用心灵发展出的智识,又反哺于社会,或从社会发展出的智识,透浸于心灵,则是作家应物的本事。梁晓声有他那一代作家的显著特点,既勤奋又悲悯,在社会与心灵的总作用下,替我们发声,这是尤为要致以敬谢的,我为其常识与智识所感动。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被问及作为传统文学名家,以时评的方式评价社会现象的想法,梁晓声说道:“传统作家一直在对社会问题进行着写作,他们对于现实的介入,是通过作家的最直接的专业,比如小说。但是小说是虚构的,是虚构的文本,他们通过这样的文本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我有一些区别,我是两支笔在写作,将文本分成虚构和非虚构,我写了大量非虚构类。为什么要写大量非虚构类?因为一旦是小说,他面对的可能是喜欢和习惯于读小说的人,那些人才能看到,我的这些直接发在报章上,看到某事,一个时期内有这个想法就直接发表,传播、转载,为了表达一种快。有些人写散文和随笔,向追求美文方向发展。这种意识可能是,我是一个作家,这些都打上我的戳章,是我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我也有,但我觉得我同时还是什么。我同时还是的,这很重要。”
梁晓声表示,他在少年时代读了很多欧洲文学作品。你会发现,那些经典作家,很多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诗人、哲学家,他们都同时对各自国家的社会以时评方式发表对社会时事的评论,都用自己的笔写过对社会的看法,直接发言。受此影响,他不认为作家就只是写小说等文学作品。作家应该是像那些经典作家一样,发表对社会、时代的看法。作家是这样合成的,不只是摆平自己的书桌,使自己处于虚构状态。
对于写作中看问题的眼光,梁晓声说道,有的人看世界的角度是只要我好了,国家和社会的每一天,天空都是晴朗的。有的人是因为我不好,这世界就该被诅咒。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超越,不管你自己怎样。因为你要把你的感受写进书里,而不是日常和人聊天。日常聊天时,以上两种聊法都没问题。但要写下来给别人看,期待别人的考量,一定要超越个人感受。网上有很多关于情绪的写作,进入情调、情感写作有一些不同,当你进入情怀写作时,就必须超越。
作者: 刘婷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