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同济大学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史耐恩、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谭中等学者应邀出席并做主题发言。
1913年,泰戈尔获得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奖。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诺贝尔奖作为西方价值观的代表仍然备受重视,有人认为莫言获奖以后,中国作家从此才算“真正走进了世界”。对此,陈思和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种话语的前提假设就是之前,中国人一直在“世界的外头”,而“世界”本就是人们居住的地球村,每个种族的文学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他认为这种看待文化的角度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此外,陈思和还表示,《生死疲劳》向全世界揭示了一种与过去主流宣传的“温良恭俭让”截然不同的东方文化精神,那就是 “坚韧不拔地追求自由和真相”,这种精神与《聊斋》一脉相承。
昨天下午的会议发布了新书《泰戈尔:中国之旅》,会议将持续两天,就译介学、文化冲突、莫言的乡土性、泰戈尔与中国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学术讨论。
作者:郑依菁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