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支访华的美国乐团,费城交响乐团与中国乐迷之间的特殊情感已经绵亘了40年。6月2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由指挥家唐纳德·鲁尼克斯执棒费城乐团的音乐会是该团的第七次访沪演出。
费城乐团在这次上海音乐会的演出中有不少亮点,特别是上半场第二首曲目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费城乐团以饱满的音响、炫丽的色彩将这首不算优秀的作品演绎得异常精彩。音乐会开场的瓦格纳《唐豪瑟序曲》中也有不少独特之处,比如在乐曲开始时的“巡礼者合唱”中,圆号制造了一个极其微妙的渐弱,声音弱到极致,几乎令人窒息;而接下来引出由大提琴与中提琴演奏的叹息主题就显得特别自然,没有一丝斧凿之迹。此外,鲁尼克斯更加凸显了瓦格纳在歌剧中所强调的宗教对人类罪恶的救赎这一主题——他并未将乐曲的高潮放置于乐曲中部“维纳斯赞歌”处,而是刻意安排在结束处被放宽了时值的由铜管乐器演奏的“巡礼者合唱”之中。音乐会上另一首堪称完美的作品是加演的瓦格纳《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那种“爆炸”般的音响效果似乎更符合指挥家鲁尼克斯的胃口。
说到整场音乐会中不尽如人意之处,那就是“快”,所有的曲目都彷佛乘上了磁悬浮列车,高速运转。如果这种快速对于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第三和第四乐章还算合适的话,那对于第二乐章中那迷雾般的效果则实在是格格不入;就算是后两乐章,快速也掩盖了那种“德国战车”式的稳健甚至执拗的节奏。《唐豪瑟序曲》中“巡礼者合唱”再现时,圆号演奏员一直压着乐曲的速度;而最后铜管在全曲最高潮处演奏的这一主题也因快速而打了不少“折扣”。乐曲演奏完之后,鲁尼克斯没有请圆号演奏员站起来向观众致意,不知是否因为圆号演奏员的此举触犯了他。音乐会加演的最后一个曲目是由吴祖强先生改编阿炳的《二泉映月》,过快的速度完全妨碍了其中许多如颤音和弓法等细节。纵观 整场音乐会,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正是多了些外在的炫技而少了些内在的力量。
抛开对音乐会演出的指指点点,时至今日,40年前费城乐团在中国播下的西方音乐种子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至今仍在乐团工作的数位老乐手见证了这一历史,他们在中场休息时的合影记录了这一瞬间。乐队首席韩国小提琴家DavidKi m、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大提琴首席倪海叶……可以说,亚裔演奏家已经支撑起这个百年乐团的一片天。和平与理解已经让不同的文化走到了一起,并在音乐中完美交融。
作者:邹彦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