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昨召开“新世纪大学文学教育”研讨会
复旦大学拥有国内最早的文学写作硕士班 “MFA创意写作专业”,它早在2006年就在国内首设文学写作硕士点,而作家到底是否可教出来,怎么教,这些年一直存在争论。昨日,复旦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复旦大学联合召开了“新世纪大学文学教育”研讨会,王安忆、毕飞宇、李洱、陈思和、李敬泽等作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讨论围绕着“文学是否可教”、“文学与批评的关系”这两个主题展开。
训练和学习未必不需要
在很多年里,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很多大学中文系教育中,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被当做一条信条,其背后观念是——文学是不可教的。但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文学批评家和作家都在很多场合表达了文学是可教的观念。昨天与会的作家学者也都有这样的共识。
批评家李敬泽昨天说,他当年的老师都告诉他,文学创作不可教,“这是有道理的,在文学创作中,天赋是第一位,这是不能教的,但是不能以此否认训练的因素。”他以多年的文学编辑工作为例说,“但我面对那么多著名作家的稿子,有时候我也会感慨,他们很多人缺乏基本的训练。直到现在,一些大作家在写作的技术上是严重不合格的,在这个意义上,训练和学习未必不需要。”
目前复旦大学的“MFA创意写作专业”,已经招收了三届,从这里也走出了一些年轻的有才华作家。作家路内认为,写作教是教不会的,但学是能学会的。“在大学学习写作,成本最低,废品率最少。我开始写作的时候,身边没人写作,没人告诉我怎么写作,这一写作过程本身是很痛苦的。”
作家毕飞宇不久前被聘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进入大学教书的作家这些年越来越多,比如苏童、王安忆等。毕飞宇昨天说,“文学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在过去20年的争论中似乎有了结果,就是教育教不了文学。但现在,高等教育介入文学越来越多。”
文学批评不应缺席
昨天研讨会的另一个主题是大学文学批评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李敬泽认为,大学文学批评的最重要作用是,它对文学有着经典化的努力。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也把这种观点解释为,对文学进行归类和学术化,“学院的批评就是把文学归类,把文学进行学术化。所以学院的批评也不是放在报纸上讨论,它的阵地是讲堂、讨论会和专业化刊物杂志。”
所以陈思和认为,学院的批评不需要去批评通俗文学,它要做的只是把经典进行保留、传承。陈思和说,“学院批评讨论的东西,对学生来说是他们不太愿意读的东西,但这是必要的。学院批评的作用就是把作家经典化。”
正是因为学院批评具有对文学作品进行经典化的功能,陈思和认为,今天的文学批评依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批评缺席、边缘化的声音不断,但我认为,文学批评从未缺席,只是打棍子的文学批评缺失了。批评不再像‘文革’时期那样,决定作家的生杀大权。说批评缺席的那些人,其实大多数是梦想重握指挥棒的人。”
作者:石剑峰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