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上海图书馆从张氏后人处获得捐赠,收藏了一批张佩纶的尺牍、日记手稿共270余册,其中包括张佩纶与李鸿章、李鸿藻、张之洞等人来往的信札,对解读晚清的政坛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图书馆所接受的数量最大、价值最高的历史文献捐赠。
目前,编目工作基本完成,捐赠仪式于昨天下午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穆端正、馆长吴建中等人和手稿捐赠者及家属代表出席捐赠仪式。
揭示晚清政坛秘密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恭庆,与其胞妹张怡、胞弟张恭慈于年初向上海图书馆捐赠其曾祖父张佩纶尺牍、日记手稿等珍贵历史文献,共270余册。捐赠之初,由于这批史料珍贵且数量庞大,上图在受赠时尚没有详实的文献目录,故将捐赠仪式延迟至今举行。
经初步清点,张氏昆仲所捐文献含有张佩纶与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李鸿章、李鸿藻、张之洞、王懿荣、柯逢时、陈宝琛、黄国瑾、于式枚等数十人来往信札,共计100余册4800余通。这批尺牍是近年来新面世的晚清重要史料,揭示了晚清政坛大量内部运作的秘密,如北洋海军的筹划、朝鲜壬午事变和琉球问题的处理等等,对后人深刻了解晚清政治势力纵横捭阖的格局、洋务运动的艰难曲折、近代海军和海防的建设,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仔细研读过这批信札的近代史学者姜鸣先生曾在今年3月底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批史料价值丰富,可以建立一个从光绪初年到1884年晚清官场的新画像。
“这次张家捐赠的李张信函,起于光绪四年左右,直至八国联军侵华后李鸿章北上议和,我们在近代从未看到那么漫长且完整的通信记录,这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昨天姜鸣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张家保存有非常完整的几百封和李鸿章往来的书信,“一般人写信只保留收信人一方资料,由于张佩纶后来成为李鸿章的女婿,使得张家能将张李之间的通信重新按照时间和往复顺序予以编排,两方面的信都得以完整保留,精心裱装成册。”
“李鸿章和张佩纶因为分别住在天津和北京,他们要交流信息,不得不直接在书信中商谈,而且谈论的都是清朝政治的重要事件,也就使得李张间的通信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姜鸣说。
此外,张佩纶《涧于日记》底稿、诗文杂稿、《管子学》手稿以及张佩纶前岳父朱学勤《结一庐日记》等多种稿抄本近170册,亦极为珍贵。
“翰林四谏”之一
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号蒉斋,直隶丰润县齐家坨人(今河北唐山丰润),是晚清重要大臣、学者。同治十年进士,授编修。光绪间官侍讲学士,署左都副御史。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代表人物,以纠弹大臣、振肃政纪名闻朝野,与张之洞、宝廷、黄体芳合称“翰林四谏”,毕生致力于研究《管子》,擅长奏议。
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曾任安徽按察使,与李鸿章是早年旧识。中法战争时,张佩纶会办福建军务,因马尾之役不力被夺职戍边,后入李鸿章幕。1888年李鸿章将23岁的长女李经璹(小名菊藕,1866-1912)嫁给张佩纶作填房,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张志沂(1896-1953)是近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父亲,女儿张茂渊(1898-1991)。
张佩纶比李菊藕大17岁,菊藕是个才女,深得父亲的钟爱。张佩纶和李菊藕曾合作编辑过几部书,包括《管子注》二十四卷与《庄子古义》十卷和《涧于集》与《涧于日记》。
张佩纶的元配朱芷芗是“结一庐”主人朱学勤的女儿,他们育有二子:长子张志沧(早夭),二子张志潜,朱芷芗于1879年去世;继室边粹玉于1886年病殁,无子女。
张佩纶晚年在南京度过。他买下大中桥襄府巷的一座侯府,园中古木扶疏,生活过得颇为闲适。
据其曾孙张恭庆介绍,这批手稿在父亲张子美的精心收藏保存之下,一直存放于上海家中。在父亲去世前,曾嘱咐要精心保管、妥善处理。随着兄妹几人年事日高,考虑到当前国家又在修编清史工作,故将此批文献全部无偿捐献,供清史专家参考,也为其寻得更好的归处。
早在1980年初,张佩纶之孙张子美先生(张恭庆之父)曾向上图捐赠善本古籍449种3247册,其中宋元本就多达50余部800余册,多为传世仅见或罕见之本,如杜荀鹤文集(宋刻本)、刘子十卷(宋刻本)。
作者:陈若茜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