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翻译家谈莎士比亚:最初被家乡人当成打工发财的人
2014.04.23
分享到:
  今年恰逢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20日上午,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沈林、著名翻译家苏忠福等做客腾讯书院,围绕莎士比亚的不朽价值与现实意义,共同讨论莎士比亚一生的经典传奇。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国华看来,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仍可改进,需更多体现戏剧性。资深编辑、苏忠福则表示,莎士比亚家乡人曾经未把他当成文人,更多的是一个去伦敦打工发财的人物,“他的成就是被慢慢发现的。”莎士比亚其人:她的家乡人起初并未将其当成“文人”。
苏忠福曾在出版社供职多年,此前曾有机会前往莎士比亚故乡小镇,看到当地人为莎士比亚所立的塑像,“开始感觉很像一个精明的老地主,不像一位剧作家。”苏忠福介绍,最开始的时候,莎士比亚的家乡人只把他当作一个去伦敦打工、最后发了财的人物,从未当成文人,至多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
  “他回家时其实一个剧本都没带,包括《罗密欧与茱丽叶》。由于当时戏剧表演形式的限制,他的作品后来被整合在一起。”在苏忠福看来,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需要研究他的个人经历,莎士比亚其人其文是后来被慢慢发现的。
  因此,再加上戏剧韵律以及东西方表达习惯的差异,历来不少学者翻译家在译介莎士比亚作品时均多少遇到一些困难。苏忠福以从梁实秋、朱生豪的译本做对比。在他看来,梁实秋的译本最重视韵文,而朱生豪的版本则最接近莎士比亚的创作。
  具体到国内翻译作品,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沈林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每个人对文字都有自己的理解,译者也不例外,莎士比亚的剧本在被翻译的过程中常常被添加译者“个人色彩”。沈林期待,以后能够出现一部莎士比亚作品的“百纳本”,把国内译作的精华奉献给大家。
  中西对比:同时代中国古典戏剧未能达到莎士比亚作品的高度
  莎士比亚的作品迄今已成为经典,大量作家对此进行模仿和传承。如果要评选人类文学史上光照最为恒久的明星,莎士比亚无疑是其中最有力的竞争者。北外教授陈国华系统概括了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并与同时代的中国古典戏剧做出对比。
  在陈国华眼中,莎士比亚在戏剧上的地位已经超过古希腊戏剧,很少能有人与之相提并论,并且在那个时代,西方有一批成就相当辉煌的剧作家,其中某些作品也能与莎士比亚的成就不相上下。而中国在这点上仍有欠缺,古典戏剧成就远远未能达到莎士比亚的高度。
  在戏剧界曾有人表示,汤显祖可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为二者时代接近,汤显祖亦是著作等身。但陈国华表示,这种说法存在谬误,“汤显祖能被翻译到国外、为人所知没有几部。”
  陈国华感慨的表示,中国古典戏剧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与地域性,但是缺乏能够普遍引起人们共鸣,从语言、思想更无法和莎士比亚比较,“他对英语的影响就好像中国孔子、孟子等人对当今中国社会语言的影响。但是当代戏剧中的话能够成为生活中的谚语流传至今呢?这都是值得我们今后努力的地方。”
 
作者:上官云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