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中国文学批评现状:作家害怕批评 鲜有撰文回应
2012.06.07
分享到:
      去年6月2日《文学报·新批评》创刊,隔周一次用8—16个版面集中刊登批评文章,以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为主。一年来,批评的对象包括众多国内名作家,这些作家面对批评的态度如何,《新批评》又折射出国内文学批评界存在的哪些问题?记者昨天专访了《文学报》主编陈歆耕。
      害怕批评心理脆弱
      《文学报》内部有一条纪律,在批评文章刊出前,任何人不得将信息透露给被批评者,否则将给予惩罚。陈歆耕说,此举实属无奈。曾经有一篇批评文章在发排之前,被批评者得知了这一信息,一个电话打到推荐这篇文章给《新批评》的大学教授处责问对方,这位教授尴尬之余便致电陈歆耕要求撤下这篇批评文章。《新批评》遇到的此类事件并不多,但也可以从中看出部分作家的脆弱。陈歆耕分析说,这显示作家缺少足够的艺术自信,另外就是跟利益有关,担心批评影响到他的文坛“江湖”地位。
      鲜有撰文作出回应
      从贾平凹的《古炉》到最近一期马原的《牛鬼蛇神》,《新批评》柿子拣硬的捏。被批评者中,有人淡定处之,有人暴跳如雷,但陈歆耕说,写文章来反驳的少,本人正式书面回应的只有两三位,而且并非一线作家。陈歆耕分析说,有的作家并不认同批评,但不愿意写文章反驳批评,除了性格温和外,主要有两种原因。一些作家已经在文坛很有地位,而批评者是无名小辈,作家认为双方不是一个量级,不愿意“被炒作”。另外一方面,有的批评文章出自优秀评论家之手,经过了精细的文本研究,要回应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作家缺少自己的艺术观和价值观,也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要反驳也有难度。”
  草根作者无所顾忌
  在此前举行的《新批评》创刊一周年座谈会上,邵燕君、李美皆等批评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草根”评论人或者所谓的“野路子”。邵燕君指出,在当前活跃的一批“直言批评者”里,有的刚出茅庐,还有不少属于“野路子”,在理论基础以及论文写作技能等方面确实还有待提高。但问题是,为什么在文学批评几乎处于“全面崩盘”的危机时刻,出来守底线的不是“学院派”的权威,而大都是“野路子”里的好汉?这正是需要“学院派”严肃反思的。
  对此,陈歆耕说,在《新批评》上经常露面的的确有部分不属于原有的批评圈子的作者,包括一些草根作者。获得首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新人奖的三篇作品都是编辑从自由来稿中发掘的,作者系高校学生、来自基层的进城务工人员和普通文学爱好者。像这样的作者未必篇篇来稿都能达到刊登要求,但敢于批评,没有顾忌,面对一些大腕作家、评论家也不发怵,“而反观一些批评家的话语却被其他的因素左右了,有些人学术地位很高,但说话不靠谱,有些人则跟作家圈子搅得太熟了,势必影响公正性。”
  表扬文章质量不高
  虽然《新批评》的定位是“批评”,但陈歆耕透露,征稿启事发布后,大量的“面子评论”、廉价的表扬稿仍源源不断地塞满征稿邮箱。不痛不痒的泛泛而论亦占很大比例。陈歆耕说,不谈是否符合刊物特性,其中质量高的表扬稿极少,“写表扬稿也不容易,过头话太多,作者听了也不高兴。”表扬稿话说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艺术感觉以及不细读文本,“有的人靠玩概念来撑场。有的人不断赶场,参加研讨会,每部小说翻个几页,讲个几句,好话也难免说不到位。”
 
作者:夏琦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