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国畅销书作家威廉·施密德来到中国,在上海、北京、成都举办了四场读者见面会,为读者们介绍了他在中国出版的三部作品:《爱的新发现》、《欲望花园的哲学》和《幸福》。在上海的两场读者见面会上,主办方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狄菲菲和华师大教授洪亚非展开有关爱情心理学的对谈,气氛活跃,施密德最后还与到会的文艺爱好者们做了互动交流。
威廉·施密特(Wilhelm Schmid)是研究生活艺术领域的哲学家。自1980年起先后在柏林自由大学、索邦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学习哲学及历史。1991年,他完成了自己有关米歇尔福柯的博士论文。此后,他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其中包括莱比锡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埃尔福特大学及耶拿大学。1998至2007年,他定期在阿尔比斯河畔的阿福尔特恩诊所(靠近苏黎世)提供哲学心灵服务。目前生活在柏林。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国语言,其中包括荷兰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脱维亚语、芬兰语、丹麦语和塞尔维亚语。到2008年为止,他的作品已累计出版了四十余万册。其中《幸福》一书单本售出十几万册。
《爱的新发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爱情才能呼吸
爱情为何在我们这个时代鲜能如愿以偿?爱情如何才能成功?威廉•施密德的“爱的艺术”旨在克服重重困难获得轻松如意的爱情与生活。
威廉•施密德表示,爱情始于渴望与渴望相伴,终结时又产生新的渴望,渴望另外的爱情和生活。所以爱情常常不是作为存在的东西,而是作为欠缺的东西被体验。人们就是在这种对爱情的失望和重新渴望中不断挣扎。
威廉•施密德在《爱的新发现》一书中对爱情进行了重新阐释,他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可呼吸的爱情图景:重新发现爱情,让爱情在那些给浪漫的相爱者们带来巨大困难的矛盾之间呼吸——在亲近与疏离、欢愉与厌倦、情欲与痛苦、心醉神迷与平淡无奇、情感与习惯、可能性与现实性、对梦想中世界的渴望与对现实世界的适应之间呼吸。倘若相爱者们不仅研究对方也琢磨自己,倘若他们能在爱情的各个层面上来回游走、总以另外的方式彼此关爱,那么爱情是可以呼吸的。
《幸福》:人生的第一要务不是幸福,而是追求意义
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幸福?这个问题令我们烦恼不已。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恰恰是对幸福的不懈追求导致了我们的不幸?幸福不仅仅是一个词而已,重要的是我们给予这个词什么意义,这个词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威廉·施密德希望人们获得幸福,但他发现许多人找寻幸福的方法错了。他在《幸福》一书中提出三个问题:幸福是什么?哲学可以为这一命题作出什么贡献?我们个人能够且必须做到什么?这涉及到我们面对生命所采取的精神态度。要把生活过成一种"艺术”,意味着除了追求生活的高度,还要追求其深度。
威廉·施密德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幸福”的多样性:好运、快乐、充实,甚至连悲哀也可以成为一种幸福。而说到底,幸福并非人生第一要务,寻找“幸福”的人真正寻找的往往是“意义”。
《欲望花园的哲学》:欲望是人类一切理智的立足点
爱、欲望、爱术、性快感,这些字眼令人迷惑、愉悦,也令人困惑,正确认识并对待它们,乃生活艺术的核心所在。
在欲望的花园中,威廉·施密德对爱欲论条分缕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先贤在“会饮”中对爱之种种进行反思,揭示了如何正确对待快感的问题,对苏格拉底爱欲也进行了评价,由此勾勒了哲学诞生于欲望花园的过程。
德国评论界称“施密德的著作引领我们穿越认识的峡谷,这里视野清爽,令人神清气爽:可以看到我们自身,看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作者并没有重新发明车轮,但却使古老的爱术披着21世纪的大氅获得了新的活力。”
来源:上海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