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评论:翻译作品不能丢了道德和责任
2015.04.02
分享到:
  “16万字的书抄了11万字”是一个怎样的信号?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出版社的惟利是图心态,二是出版界的翻译乱象应得到正视,个别译者背离底线的做法应得到纠正。其实,就舆论视野和读者质疑的翻译问题来说,并不止这些,此前,有网友发了《译著有危险,读者需谨慎》的帖子,像《通往奴役之路》、《罗马帝国衰亡史》、《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译作均上了黑名单,同时不少人认为,“近三十年来,翻译界无大家,翻译遂成为了一门专业技术。”
  两者结合与对比,可以认为,出版界的翻译工作难以得到读者认同,无论是抄袭现象的存在还是“技术活”的诟病,恐怕都让翻译者脸红,但这些又绝非个别现象,有必要深究之、反思之。
  翻译是跨语言的文化传输活动。但是,“16万字的书抄了11万字”之类的现象足以表明,翻译几乎成了利益的攫取,与文化根本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严重的投机取巧和功利泛化,是对翻译者应坚持底线的自我放逐。
在翻译界,有“译德”之说,即翻译道德或译者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指译者的志趣、责任心和品德等。志趣体现译者对翻译事业的使命感,责任心反映在译者对翻译工作的态度上,而品德表现在译者人格、诚信等方面。“16万字的书抄了11万字”折射出的却是责任心的丢失、道德的流失。
  有翻译界人士说,这是稿费的问题。因为现在做图书翻译,译者所得的稿费约在60—70元/千字。但稿费问题就是质量可以被熟视无睹的原因吗?
  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王智量说:“要翻译出够出版水平的文字,一天2000字都是很不容易的。”王智量的译著包括《安娜·卡列尼娜》、《叶甫盖尼·奥涅金》等30余部。但他却发现自己辛苦翻译一天的收入,还不及自己在医院请一个护工要的150元多。稿费低是一种事实,并且,单从经济上比较,翻译可能不是一种智力游戏,但它却是以知识和责任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离开了知识和责任,翻译还是翻译吗?
  当前,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有数万家之多。翻译作为产业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巨大的商业利益,吸引人们争相涌入这一产业。但翻译市场并不规范,有媒体曾将经营翻译公司同开洗衣店并列为投资几千元即可实现的致富捷径。有的公司承揽翻译业务后,再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把业务转交给急需挣点生活费的在校大学生。由此,质量怎能保证,混乱程度是可以想象的。
  有的出版社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看翻译速度,不看质量,不顾出版社的名誉。面对“16万字的书抄了11万字”,出版社应反思职业道德,并且,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社会提供负责任的、高质量的译品。出版社不能不讲经济效益,但如果只追求经济效益,对热门作品仓促和争抢翻译,质量是难以保证的,抄袭恐怕也难以避免。
  进一步说,翻译抄袭和质量低下问题与我国学术界的浮躁风气、抄袭风气和学术消费主义有着密切关系。要追问的是,“16万字的书抄了11万字”是个别现象吗?更要看到 “16万字的书抄了11万字”背后的真问题。
 
 作者:朱四倍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