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护昆曲,不能把钱都花在大制作上”
2012.07.03
分享到:
      昆曲遗产的存活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于在没有保存好现存不多的昆曲经典剧目的情况下,就开始搞创新。
  第六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半个世纪500出传统昆曲丢失 65位专家谈传承
  “保护昆曲,不能把钱都花在大制作上”
  中国昆曲艺术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之前,曾遭遇濒临灭亡的局面。在为期4天的“第六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昆曲遗产的存活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于在没有保存好现存不多的昆曲经典剧目的情况下,就开始搞创新,以及政府将财力投入在大制作、舞台声光布景等方面,但这些对昆曲发展没有多少益处。
  6月30日,来自中国北京、上海、台湾、香港和日、美等地区和国家的65位学者专家齐聚苏州,参加第六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昆曲传承各抒己见。
  目前能演的
  传统昆剧仅200余出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刘志宏表示,当前昆曲遗产的存活现状不容乐观,国营剧团对于昆曲遗产的认识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没有能够上升到文化的层面;社会阶层对于昆曲遗产的保护重视程度对照标准要求差距大,特别是学者研究者的认识未能统一。学者与剧团的距离逐渐加大,昆曲原生性环境无法恢复到鼎盛时期状态,如何在目前的情况下坚持走保护性继承的道路是艰巨的任务。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昆艺术传承人之一的丛兆桓老先生指出,《十五贯》一出戏救活昆曲剧种后,南、北昆老艺人身上存活的传统折子戏约为700余出。保护、挖掘、抢救、继承了55年,花费了数不清的人力、物力、财力、光阴……如今国内7个专业院团在职演员加在一起能保质演出的传统昆剧折子戏不过200余出,近半个世纪传丢了500出传统剧目,这就是昆曲遗产存活的基本现状。
  完整记录现有剧目
  才能传承
  “非物质遗产文化这个概念很多人并没有清晰认识,非物质是种精神层面的,在没有把昆曲原汁原味地保存、传承下去就搞创新,如把西方歌剧加入到昆曲中,这有可能加速昆曲的灭亡。”丛兆桓表示,昆曲艺术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不能当成产业来发展,不然“原汁原味”的昆曲将越来越少。
  台湾“中央大学”的洪惟助表示,政府对昆剧,近几年也愿意花钱,但钱多花在大制作,在舞台声光布景等方面,花在对昆剧发展没有多少益处的事情上面;如果能提出一部分,对具有中国昆曲演员周传瑛学习精神、教学精神、奉献精神的演员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鼓励,相信昆剧的前途会绽放光芒。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的教授郑培凯认为,要讲清楚“传承”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恐怕首先要做的,是把现有主要剧目的传承脉络较好、较完整地记录下来。
  座谈会前一天,由文化部与江苏省政府联合主办的、为期9天的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在苏州召开,全国院团展演场次40场。记载2001年昆曲“申遗”以来中国昆曲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权威资料——《中国昆曲年鉴》于7月1日在苏州首发。
 
作者:龚菲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