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北京人艺仅此一家
2012.07.18
分享到:
      在整个中国,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剧院,可以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样,把自己60周年的纪念大会放进人民大会堂。也不会有任何一出剧目,可以像《茶馆》这样,成为见证一个国家风雨历程的民族经典。更没有一个剧院可以仿效北京人艺,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戏剧博物馆,挂在那一整面墙上的星光长廊的每一个名字都熠熠生辉。
  从1952年6月12日建院至今,北京人艺经历了60年的沉浮起落,但这个剧院,似乎始终和“辉煌”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
  2012年6月12日晚上,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首都剧院,《茶馆》正在上演。和过去50多年间的600多场演出相似,却又不同。剧场里座无虚席,每一个看戏的观众都屏息凝神,然后是谢幕时忘我的欢呼、鼓掌,大家似乎都多少有那么一些特别的感受。54年过去,经历了停演被批,复排被骂,演员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人艺舞台上的《茶馆》依然熠熠生辉,演员们的表演依然独步中国剧坛。
  这是一个特殊的演出夜晚,台上的演员、幕后的工作人员,以及说明书上那些沉甸甸的名字,共同虔诚地为剧院送上属于自己的生日贺礼。这些名字里,包括首任院长曹禺、编剧老舍、导演焦菊隐,复排艺术顾问郑榕、蓝天野、朱旭、宋垠,复排艺术指导林兆华,还有舞台上的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何冰等等。过去的、现在的,所有这些名字,不仅串联起一部北京人艺的戏剧史,更是一部中国话剧的群英谱。
  在北京人艺轰轰烈烈的60周年大庆过后一个多月,这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剧团带着自己的5部剧目和全明星阵容来到了上海,这是给自己剧院庆寿演出的组成部分。这是北京人艺第三次这样大规模的来沪,过去的两次分别是在1961年和1988年。为期半月的演出提前半年开票,提前3个月售罄。和过去两次一样,“北京人艺来沪”再一次成为了上海的一个文化事件。如今戏剧环境早已不似当年,市场竞争远要激烈的当下,北京人艺似乎又一次以“老大”般的姿态,傲视群雄地走上了上海大剧院的舞台。
  只是,“老大”在幕后也并不总像台前那样耀眼,那么无往不利。经历了将近10年的人心溃散和矛盾迭出,北京人艺在2007年现任院长张和平上任后,才又重新凝聚起了人艺精神。在北京人艺60周年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很多人艺的老人和专家依然显现出一种忧心忡忡的姿态。或是为了人艺传统的能否传承、或是为了人艺风格的能否延续,甚至有人公开说,如今的《茶馆》就是不如当年。而明星副院长濮存昕也永远表达着对自己深爱的这所剧院的不满:“我们人艺的原创队伍、我们的导演,都哪去了?”
  然而,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北京人艺依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剧院。有传统、有风格、有明星、有实力、有市场,放眼当今中国剧坛,能同时拥有所有这些的,也只有北京人艺。仅此一家。
  究竟是北京人艺太强大了,还是中国戏剧太贫弱了? 
  就在北京人艺60周年大庆前后,早报记者在北京亲历了一个剧院举城关注的生日。而在采访了那些和北京人艺或多或少有关的戏剧人之后,了解了北京人艺曾经、现在的那些事之后,至少,我们能大致明白一些,北京人艺,何以会成为今天的北京人艺,何以,它至今仍是中国戏剧的一面旗帜。
  人艺的历史很长,人艺的故事很多,我们只是找到其中的冰山一角,听一听他们的讲述。
  从今天起,北京人艺带着话剧《知己》、《我爱桃花》、《原野》、《关系》以及《窝头会馆》五部大戏来到上海大剧院,让上海观众看看“人艺”为什么能坚持60年的传统,而它的创新又在何处。
  演出的大幕即将拉开,而幕后,更有值得回味的人和事。
作者:潘妤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