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最早”中译本面世
2016.08.08
分享到:
  编者按:“关羽无知、自负,死于太相信自己,值得同情”“《水浒传》总是描写英雄残忍还有虐待倾向,让人厌恶”夏志清果然还是一贯的敢言风格。如今,他写于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古典小说》有了新译本
 
 
  “她是其中头脑最冷静,最工心计的人物,她出身为奴,调教成婢,她的残酷是奴隶式的残酷:自私中表露着卑鄙,为了求安全争权力不惜奸诈,对待情敌仇人却残忍无情。”
  在《中国古典小说》一书中,夏志清这样形容潘金莲。在去世两年半后,这本书的“最早的”中译本终于姗姗来迟,日前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繁体字版本。
 
 
  《中国古典小说》最早用英文写成,1968年作为“东亚学习入门丛书”Companions to Asian Studies最后一本著作,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当时的美国,还鲜有中国文学介绍与批评之时,《中国古典小说》已经专门向西方读者尤其是大学生开始介绍中国古典六大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及《红楼梦》。白先勇评价称,“夏志清先生将《三国》、《水浒》、《西游》、《金瓶》、《儒林》、《红楼》——这六座中国小说的高峰,先后排列成行,也替中国小说建构了伟大的传统。”
  夏志清写作《中国古典小说》时,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国古典小说讨论课。据上过夏志清古典小说讨论课、现华盛顿大学东亚系主任何谷理回忆,“夏老师对于他所分析的六部小说非常兴奋,这个讨论课的内容就是他饱含激情地讲述这些小说,两周一次。他所教授的内容实在太多,我们光记笔记就记到手疼。他摒弃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向,但其实这些古老的小说也跟政治没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古典小说非常兴奋、充满激情”,使得夏志清的新批评文本细读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哈佛大学的中国小说研究学者韩南在1969年的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中这样评价《中国古典小说》:“在几乎没有对中国小说有好批评的背景下,夏志清的研究既可以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介绍,又可以看做一流的小说批评。他采取了现代评论者的角度,没有任何理论预设……他充满个人色彩的观点应该可以引起讨论。”
  在书中,夏志清批评《三国演义》的关羽无知、自负,死于太相信自己,值得同情。他认为《水浒传》既不是“三国”那样的历史小说,又不是真诚的神话故事,总是描写英雄残忍还有虐待倾向,让人厌恶:这个故事如同地下政治党派的老生常谈,抗争到最后不过是变成了自己的反面。读《金瓶梅》,夏志清发现匿名的作者一边同情着欲望深重之人,另一方面又维持着与儒家道德和社会秩序的表面认同。夏如此形容潘金莲:她是其中头脑最冷静,最工心计的人物,她出身为奴,调教成婢,她的残酷是奴隶式的残酷:自私中表露着卑鄙,为了求安全争权力不惜奸诈,对待情敌仇人却残忍无情。
  《中国古典小说》中译本最早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胡益民等人合译。值得一提的是,晚于大陆版本几乎三十年,此次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古典小说》译本其实却是“最早的”。这么说是因为,香港中文大学的译本,来自于上世界六七十年代、白先勇等人主办的《现代文学》上所刊登何欣和庄信正的译文。
  “刊登《现文》的有五章:《导论》(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水浒传》(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西游记》(第四十五期,同年),《红楼梦》(第五十期,一九七三)。何先生本来把《金瓶梅》及《儒林外史》也译出来了,《金瓶梅》打算刊在第五十二期,但是当时《现文》财源已尽,暂时停刊,所以《金瓶梅》、《儒林》这两章中译始终未在台湾的刊物上出现过。”白先勇在《经典之作——推介夏志清教授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说。
  后来白先勇创办晨钟出版社,想要把篇章集结出版,但因为“夏先生出书谨慎,出版中译本须得自己仔细校对,时间上便拖延下来,一直到晨钟因经营不善而停业,这本书仍未能付梓……反而一九八八年大陆版的中译本倒捷足先登出版了。”所以何欣、庄信正等人在《现代文学》上翻译的“古典小说”,从篇章到集结成书,经历了四十多年。
  到目前为止,包括英文版的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和中文版的《中国古典小说》在内,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夏氏兄弟的著作合计九种,还有《夏志清论中国文学》正在筹备中。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并没有与内地出版社接洽的计划,所以该版本的简体版出版还有待时日。
 
 
 
  夏志清,1921年出生于上海,1947年移民美国,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教授,2013年去世。他最知名的成就是在冷战期间特有的中国信息真空期内,把中国文学作品推介给了西方,并建立了一个沿用至今的文学正典体系。重要的是,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之争中,夏志清把西方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几名被忽视的中国作家身上,比如钱锺书、沉从文和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