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追风筝的人》中文版十周年:作者感谢中国读者
2016.08.25
分享到: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小说《追风筝的人》成就了世界级畅销书的一段佳话:全球销量3200万册、美国销量800万册、中国销量过500万册。在挪威这样一个人口不多的国家,每四个人就有一位拥有《追风筝的人》……故事中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至今牵动着无数读者。
  今年八月正值《追风筝的人》中文简体版出版十周年。8月21日,世纪文景在思南文学之家举办《追风筝的人》十年分享暨《追风筝的人·珍藏纪念版》首发活动。胡赛尼的经纪人及密友钱德勒·克劳福德与中国版权代理人谭光磊也来到了现场。
  《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虽没有来到现场,但他为中国读者录制了(十几分钟)的视频,并在其中回答了中国读者的9个问题。
 
 
 
钱德勒·克劳福德在活动现场
  胡赛尼也为阿富汗的人们提供援助
  克劳福德在现场介绍说,胡赛尼于1965年在阿富汗喀布尔市出生。他15岁时,全家移民到美国。在移民之前,胡赛尼的父母都有各自的事业,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一所学校的副校长。可到了美国之后,父亲只能做安保方面的工作,母亲则成了餐厅服务员。移民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重塑了自我和自尊,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来适应这样的改变。
对胡赛尼来说,这段经历更加困难。当时他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美国却是完全陌生的国家。而且家里的情况一直不是很好,还要依靠社会福利养活。也因为这样一个背景,胡赛尼决定当医生来养家。
  “做医生的时候,他其实很享受这份职业。但他开始写作之后,他的病人每次跟他预约看诊时都不会谈自己的病情,只会谈哈桑和阿米尔的故事——哈桑为什么要做这些,阿米尔为什么要说这些?所以他后来决定还是放弃医生这个职业。”克劳福德说。
  如今,胡赛尼非常乐于分享他在阿富汗生活的故事、在巴黎暂居的经历,以及作为一名少年初到美国、一点英语都不懂的情形。他说:“当我们在美国经历困难时,全世界有数百万的人们也在经历困难,住在难民营,受到战争的威胁。有这样的经历,也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处境还算幸运,也更好地帮助我们适应新环境 。”
  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他还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为阿富汗的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胡赛尼做了一件特别人道的事情。”克劳福德说,基金会最近的项目是帮助阿富汗母亲和婴儿的项目,因为阿富汗医疗条件不好,没有保温箱,经常有婴儿夭折。“保温箱的费用每天是2美金,但是对阿富汗当地人来说是非常大的一笔支出。这个资助项目除了提供保温箱之外,还培训女产师、护士,帮助他们提高医疗水平。”
 
 
《追风筝的人》纪念珍藏版书影。
 
  阿富汗不再只是托拉博拉的洞穴、罂粟田和本·拉登
  2003年3月,《追风筝的人》校对完毕、下厂印刷。胡赛尼时隔27年第一次重返喀布尔。“虽然《追风筝的人》前三分之二是我根据自己与家人先后在阿富汗和加州的经历而写就的,但我却早在这次还乡之前,便已写下了主角返回阿富汗的情节。”
  当年离开阿富汗,胡赛尼还是个只有11岁的,身材瘦小的七年级学生 。再回阿富汗,他已经是一个38岁的医生和作家,已婚并有了两个孩子。
  在中国十周年纪念版前言中,胡赛尼说,从中国、印度、南非、特拉维夫、悉尼、伦敦到阿肯色州,都有读者向他表达他们的喜爱。“许多读者想要捐钱给阿富汗,有些甚至想收养阿富汗孤儿。从这些信件中,我发现小说有一种将人们团结起来的特殊能力,也发现人心其实是相通的,我们都会感到羞耻、内疚和懊悔,都向往友谊和爱情,也都愿意原谅别人和追求自我救赎。”
  “我的童年和阿米尔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我早就知道小说有时候追风筝的人来自生活,但自从完成《追风筝的人》以后,我越来越明白,其实小说也能影响生活——不仅影响读者的生活,也影响作者的。”
  “身为阿富汗人,我很荣幸听到读者说,这本书让阿富汗在他们心目中变成一个真实的地方。对他们来说,阿富汗不再仅仅是托拉博拉的洞穴、罂粟田和本·拉登。有些读者告诉我,因为这本书,他们对阿富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今在他们看来,我的祖国不再仅仅是一片连年征战不息的悲惨之地 。”胡赛尼感慨,这于他是莫大的荣幸。
 
 
路易吉·巴尔代利在阿富汗拍摄了一系列照片
 
  阿富汗人的内心无比强大
  此外,《追风筝的人》珍藏纪念版别册还收入了意大利著名摄影师路易吉·巴尔代利的照片和特别撰写的长文《灰尘,机枪,和友善的面孔》。过去的二十年间,他数次前往战乱频仍的阿富汗,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战火中的阿富汗与普通人。
  路易吉·巴尔代利第一次去阿富汗是在1995年,他马上就注意到那里的天空让人觉得距离非常近,让人觉得触手可及。
  “还让我触动的是在困难时期阿富汗人民的坚韧。这里的人谦虚,又怀着无比的自豪和高尚,时刻热情,乐于助人。哪怕他们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哪怕这个国家战乱不断,先是对抗苏联,然后内战,再然后抗击塔利班……”
  他也为分享会上的中国读者录了个视频,在里面说起一个故事。那是2001年的11月,恰好在美国911世贸中心大楼的恐怖袭击发生以后。巴尔代利认识了一个12岁的小孩,他在阿富汗一间茶室工作,巴尔代利和他成了朋友。
  有一天,小孩向巴尔代利和另一个记者求助,希望能借20美元,“因为我想开自己的餐厅”。巴尔代利想着这钱肯定是还不回来了,但还是借了。再后来,小男孩消失了,巴尔代利再也没有见过他。
  “直到有一天,我们到了潘杰希尔谷地,那边有直升机坪。通过这边的直升机把我们带到塔吉克斯坦是出阿富汗唯一的办法。奇妙的事发生了,我们居然看到那个小男孩在指挥三四个小孩在小板凳摊上卖一些糖果、香烟、饮料什么的。”
  “他看到了我们,跑过来打招呼、拥抱。然后他做了一件让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他打开了自己的钱包,给我还有另一个记者各1美元。还说’我知道我该各还你们10美元,但现在我只能还你们1美元,等你们再回阿富汗了,我再把剩下的9美元还你们’。”
  巴尔代利感慨,阿富汗这个国家散发着自己独特又非凡的美。“而在那里居住的人们,他们是用心在和你交往。他们内心的强大力量一直震撼着我。”
 
作者:罗昕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