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太早,不知向何处去 “80后”周嘉宁与同龄英国作家乔·邓索恩共话“成名后”困惑
现在才教人恍然大悟:2000年前后那几年,是主流文坛给少男少女们腾出舞台的好年头,早一步晚一步都没戏。始作俑者当然是《萌芽》杂志在1998年推出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不少获奖者在公众的关注和书商的撺掇下“一赛成名”,匆匆忙忙被包装成少年作家。10年过去,仍从事小说创作的已寥寥无几,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1999年)一等奖得主、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学历的周嘉宁就是其中的一位。
回顾早年的迅速成名,周嘉宁表达了某种决绝。昨天,在上海作协大厅,她与同龄的英国作家乔·邓索恩对话时坦率地说:“我的第一本书是20岁出的,但是在内心很早就把这事‘抹杀’掉了,因为那时真不知道写小说是怎么回事。”尝到了创作上的甘苦后,周嘉宁的心得是:“如果一个人各方面开窍较晚的话,出名早了也不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
书商“拔苗”并不助长
“那时候真的写得不好。”周嘉宁这样概括20多岁时写的小说。她甚至说二十八九岁后也就是最近才知道写作是怎么回事的。但她同时却有一张很漂亮的作品表:200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情人》,两年后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陶城里的武士四四》,其后5年又陆续出版7本书,包括长篇、小长篇和短篇集。正在写第四个长篇的她,今年才不过30岁。
对此,邓索恩只有羡慕的份。英国企鹅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他的长篇处女作《潜水艇》。2008年前后,评论界开始注意这部小说,当该书被称为“21世纪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时,邓索恩已经26岁了。他告诉周嘉宁,在英国,青年写作者的一般路线是:读一门创意写作课,如果感到确实有兴趣,最好拿到一个学位,然后一切会慢慢地变得系统起来,“你会遇到版权代理人、写作、出书”。邓索恩就是东英吉利大学“创意写作方向”的研究生。因而他感叹:“在20岁时出版第一本书,这种情况在英国几乎是不可能的。最‘例外’的年轻作家也超过二十三四岁。”
中国的写作者可以在20岁刚出头时就红遍全国,但书商往往赚了一把就走了,留下作者独自面对“成名”后的千头万绪。
成名意识强有碍创作
生活状态的比较也是记者关注的话题。周嘉宁说,目前几乎所有生活来源都来自一本叫《鲤》的文学杂志,“租得起房子,吃得还行,衣服都是从‘淘宝’上买的,对钱的欲望不太大”。但在她周围,很多年轻作者只能通过为杂志当撰稿人来维持生活。至于英国作家的情况,邓索恩介绍说,作家通常以出版作品或教授写作课谋生。有时也会突发奇想丰富一下生活,他们自发成立了英国作家足球队,邓索恩也是其中一员,白天踢球,夜晚写作。“我们的水平并不怎么样,但经验很有趣。”
作者:吴越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