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园区该是什么模样?像集市一样喧哗?抑或像博物馆一般淡定?
文化创意园区可以有很多种模样。可以像北京的798艺术区一样人气畅旺,也可以像上海的半岛1919一样文艺低调。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内涵却一定要清晰明了。
看多了熙熙攘攘的“普通版”文化创意园区,不如来了解下“文艺版”的文化创意园区——半岛1919,怎样的文化内涵造就了这样一个有着与众不同商业表现的文化园区呢?
商业“废墟”的文艺范儿
吴淞大桥以西的蕴藻浜北岸有一条淞兴西路,虽然毗邻黄浦江,但东有逸仙路高架,北有外环高速,西有北泗塘,四面被围,和诸多声名鹊起的文化产业园区的所在地相比,难称“风水宝地”。然而M50旗下的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就偏偏看中了这么一块僻静处。
这种选择,让不少游客难以适应:“和其他园区很不一样,有那么点远,有那么点空旷,太安静了。”事实的确如此,即使双休日漫步园区,也不会有摩肩接踵的拥挤感,取而代之的是,一两对悠闲拍婚纱的甜蜜新人点缀其间,老式厂房改造的西餐厅里则传出淡淡的轻音乐……
交谈中,园区市场部经理汪健自嘲管理的是一片“废墟”,“不少电影、广告就把废墟场景的外景地选在我们这里”。汪健娓娓道来这片“废墟”的前世今生,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前身是停产的上海第八棉纺织厂,筹建于1919年的上棉八厂曾经是中国第一纱厂——大中华纱厂,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了原厂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各式建筑68幢,且大部分建筑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只是如今的建筑空有“形体”,而内部的生产痕迹却遗存得很少,已经被128家文化产业企业入驻并改造。
“在园区的发展定位上,我们希望它恪守‘废墟’的风格,能够传承更多制造业的传统,并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创意内涵,而不是像许多老厂房改造的园区,发展到后面只有浓郁的商业气息。”汪健坦言,半岛1919要做商业“废墟”、文化“巨人”,坚持自己的定位,决不能让商业淹没了文化。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上世纪,纽约SOHO区曾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家聚集区,作为被废弃的地下工厂,有大量闲置房屋且租金极其低廉,全盛时期,全纽约30%以上的艺术家都生活在里面,然后如今的SOHO区受到商业化的侵蚀,艺术市场多被画廊老板垄断,租金和生活成本飞涨,逼迫艺术家纷纷逃离,在艺术圈内,SOHO区被烙上了“堕落”的恶名。
无独有偶,M50园区品牌的发祥地——莫干山路上的M50园区2000年对外出租时,租金仅为约每天0.3-0.4元/平方米,吸引了沪上一大批眼光独到的艺术家以及售卖特色商品的个体户和小商贩,一度成为上海当代艺术社区的代表,然而不到十年时间,画廊、设计公司、国外机构纷至沓来,租金飙升十几倍,同样导致大批艺术家无奈搬离,虽然园区的营收水平上去了,但却失去了文化园区应有的社区气质,仿佛断了根脉,让慕名而来者产生了距离感。
著名设计师杨明杰似乎更偏爱半岛1919的文艺范儿,于是,他把工作室搬到了这里,他表示:“环境是主要原因,虽然从淮海路的红坊搬到了地段偏僻的半岛1919,但我已经拥有一定的客户和团队,可以安静地做设计。”
文化坚持改造商业“废墟”
正是对“废墟”定位的独特理解,半岛1919有着很多自己的“坚持”。整个园区占地面积213亩,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虽然有大批厂房空间可以利用,但在招商上却要求严格,园区市场部主管梅墨寒告诉记者,入驻园区的企业首先要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如果企业从事的是电子商务,园区就会详细了解租用场地后办公与仓储的比例,为什么要了解这一点?“我们把租金压得很低,甚至比一些好地段的仓库还要低,因此会有企业想租用作为仓库,而仓储比例太高的企业,我们是会拒之门外的。”此外,园区也决不允许入驻的商家大兴土木,改变建筑的历史风韵,就连空调装在什么位置都有严格规定。
据了解,这里的租金相对于市中心的园区要低不少,在相同地段的园区里也属于中低水平,梅墨寒坦言,有企业过来了解到租金后直呼“太便宜了”,而这正是半岛1919有意为之,“在一个相对较低的租金水平上,才能给更多企业机会,才能供我们挑选适合园区定位的优秀企业”。
因为种种坚持,园区发展至今5年多时间,招商相对缓慢,入驻率不足七成,但入驻企业都是艺术设计、艺术培训、文化传播、网络科技、婚庆礼仪等文化产业企业。据介绍,截至今年7月底,入驻园区的客户总数已达128家,这其中有108家是一年来新引进的客户,园区时尚文化核心业态的比重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企业也显示出强劲的实力,今年上半年就已为半岛1919创造了1350万元的收入,同比增长170%。在社会效益方面,园区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目前,园区吸纳当地就业人数达到约1500人。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秉持一种文化坚持的回报。记者了解到,为了打造文化底蕴,半岛1919甚至愿意“赔本赚吆喝”。园区特别辟出某栋楼底楼400多平方米的“黄金地段”,作为上海美术家协会创作中心的连环画创作室,十几位知名连环画家每周都会轮流来到创作室,或是与业内人士沟通,或是与游客交流,仅此一块场地,园区每月光租金就要倒贴数万元。
不仅如此,园区还拿出5000平方米的5幢历史精华建筑,提供给十几位当代艺术家“闭关修炼”,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的艺术家在这些空旷的厂房内发挥遐思,尝试绘画、雕塑、设计、摄影、音乐等各种领域的创作,形成了半岛1919独有的“艺术仓库”。这些建筑每栋都有好几扇铁门,梅墨寒形象地说,“一扇铁门背后就是一位艺术家。”著名设计师杨明洁和画家潘微的许多奇思妙想,正是从这些艺术仓库走向世界的。
在这些艺术家看来,喧嚣的商业环境,并不利于他们的创作,一个园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具有强大的渗透力,能够营造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美学”,而不该只求高额投资与回报。
半岛1919正在自己开辟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它也将在摸索中修正自己的路线。园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企业会越来越多,人也会越来越多,怎样坚持文艺范儿,坚守自己的文化追求,未来或许比现在要难得多。
作者: 陈玺撼 陆绮雯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