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广州成“图书馆之城”:通借通还、量质齐升
2017.05.18
分享到: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应是图书馆的模样。” 打造“图书馆之城”,让人们在天堂里遨游,是广州的规划目标。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广州预计5年投资21亿元,到2020年,人们出家门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图书馆,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达到3册……
  图书馆“点缀”整座城市
  过去,家住广州郊区的郭姗姗去图书馆要转几趟公交车,如今,她只要登上停在家门口的一辆大巴车,就可以在6000册图书中遨游。
  这间由大巴车改造而成的流动图书馆除了外形与传统图书馆不一样,其他功能基本相同,车内两侧安上了特制的书架,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各类书籍琳琅满目。
  “我在黄埔区图书馆借的书,只要拿到流动图书馆就能续借和还书了。”家住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科景路的陈逸之说。
  据广州图书馆协作协调部工作人员李少鹏介绍,广州在黄埔、增城、南沙等远郊区开通了20多个流动服务站点,流动图书馆已实现居民身份证、社保卡、借书证三位一体全自动的借还体系。仅2016年,流动图书馆就借出图书文献17万册次。
  文化部《2015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人均购书费为1.43元,而广州市为公共图书馆提供的人均购书费达6.19元。
  广州正在建成以市级馆为中心馆,数字图书馆、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馆为延伸,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建分馆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各级公共图书馆馆藏总量达到1871万册。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介绍,截至2016年底,广州的公共图书馆共122所,这些图书馆都已实现通借通还。
  背着书包来复习的学生、牵着孩子来阅读的母亲、满头银发的老人,都是公共图书馆的常客。“市民们感觉图书馆的服务人性化、内容优质化,自然愿意前来接受文化和知识的熏陶。”广州图书馆工作人员曾茜说。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
  广州在打造“图书馆之城”的道路上不仅注重“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升。
  “你选书,我买单”,广州图书馆将主动权交给了读者,把钱花在刀刃上。自今年4月20日起,广州图书馆联合广州购书中心、越秀购书中心两家机构开展市民阅读自选方案,一改“填鸭式”服务模式。方家忠认为,这样的活动既满足了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又避免了图书馆在采购过程中的盲目性。
  广州还把公共图书馆开进公园、开进小区。2016年10月1日开馆的广州图书馆儿童公园分馆80%以上的图书都是供未成年人阅读的图书。“孩子玩累了,家长就带着来图书馆看看书,既通过户外运动锻炼了身体,又能够在馆内增长知识。”广州图书馆儿童公园分馆副主任周国雄说。
  此外,广州公共图书馆还开展名人讲座、艺术沙龙、课程培训等活动,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据统计,2016年广州各级图书馆举办读者活动5317场,参与活动358万人次。
  补齐短板,配足人力
  近年来,广州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政策保障、设施完善、经费投入等方面都迈向发展的“快车道”,但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
  城乡发展不均衡。“以区级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为例进行比较,黄埔区图书馆购书经费去年达700万元,而花都区图书馆仅90万元。”花都区图书馆主任黎洁华说,花都区是广州农村人口覆盖较多的地区之一,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一体化目标,避免出现“木桶效应”。
  专业人员配备缺乏。据介绍,南沙区仅1至2名在编人员负责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亟待建立足够数量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尤其是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南沙区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认为,可通过雇员、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配备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以满足图书馆需求。
  图书馆建设还应加速推进。“图书馆之城”的建设目标对区县、街道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大小作了明确规定,目前图书馆建设与此还有一定差距。对此,广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建议,镇街可将文化站的电子阅览室、展厅、培训室等场地资源利用起来,发挥最大效能。
 
作者:胡林果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