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办: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地 点:上海市文联文艺大厅
时 间:2017年6月8日(周四)9:30——16:00
关于主题
一百多年来,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曾经经历过数次高潮阶段,也遭遇过低谷时期。而作为我国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也一直是中国翻译介绍外国文化和文学的一个核心重镇。为充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海翻译家协会联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此次文学翻译评论专题研讨会,旨在研究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现状,关注文学翻译界在新时期的发展,并探讨如何进一步开展切实的文学翻译评论工作。
关于嘉宾
汪涌豪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发言题目: 汉语性的凸显一一文学翻译评论须关注的一个侧面
摘 要:与学术翻译一样,文学翻译中洋腔过重的问题同样由来已久,并且由于文学的特殊性质,这个问题显得尤其扎眼。因此,在忠实原著、随文传意的前提下,如何使译文最大限度地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而体现出汉语特有的丰赡与博雅,不能不说是当下亟须完成的要务。拙意结合汉语的固有特性,对译文中汩没与掩夺汉语特性的现象逐一例示,进而探讨戒除的方法与途径,必能使文学翻译䇔得更多的读者,甚至还能赢得原作者的肯定。
袁筱一 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
发言题目:21世纪法语文学译介:趋势与反思
摘 要:如果说我们并不怀疑在1898年,是林纾译写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揭开了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的序幕,今天,我们似乎却很难确定文学翻译的新世纪究竟可以从哪个时间点开始计算:我们缺少大的翻译事件作为世纪转折的有力支撑。但是,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着上世纪的重要走向,21世纪的法语文学翻译毫无疑问经历了重大的变化。新世纪里,法语文学和语言的传播环境是怎样的?新世纪的法语文学译者是哪些人?法语文学翻译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而在中国新的接受环境下,法语文学的翻译又将在汉语语言和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等,都是我们在此试图去解答的一系列问题。
郜元宝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复旦大学教授
发言题目:翻译评论的地位与意义
摘 要:“现代”时期,翻译评论和论争曾经是整个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以及鲁迅与梁实秋、鲁迅与瞿秋白等人的争论为例。“当代”时期,“翻译评论”的专业化和作用空间在收缩。“翻译评论”和一般“文学评论”的界线模糊。“翻译评论”目前的状况以及文学读者对“翻译评论”可能有的期待种种。
小白 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发言题目:文学翻译和语言发展
摘 要:现代中国的翻译事业其宗旨一开始主要是想要去“看世界”。一个古老国度的人们想通过译介来尽快地了解世界,改造观念。因急于进步而带来的焦虑感表现在对翻译作品的求多和求快。时至今日这种心态仍影响了翻译状况。国际出版业每出现一本稍有名声的作品,就急于翻译急于出版。新一代读者很多都已能够用多种语言阅读。机器翻译也日益发展。所以未来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其宗旨必然会有所变化。作为一个写作者,对中文表现力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确有所体会,我们不能简单退回到中文的固有程式语法,应该吸收融合外国语言作品中某些长处,改造和发展这门语言,正需要作家和翻译家们的共同努力。
黄昱宁 上海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
发言题目:文学翻译出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 要:如何衡量文学翻译质量缺少客观、全面、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大众根据刻板印象笼统判定翻译质量“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对于具体作品的分析缺乏专业性,少数有见地的专业评论往往被耸人听闻的言论所淹没。滞后的文学观普及工作,也构成评判标准的干扰因素。优秀的、成熟的文学翻译评论应该对推动评价体系发展有所建树。造成翻译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文学翻译出版有其专业门槛,出版社经验及从业人员的资质是决定其平均水准的关键。隐忧:市场导向与舆论环境可能导致复译与首译的严重失衡。如何正确看待请进来与走出去的辩证关系。
彭伦 外国文学编辑、译者
发言题目: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市场途径
摘 要:“走出去”的准确定义——文化交流、版权贸易。政府语境下的“走出去”——官方认可。译者不是出版人,不是经纪人。走出去的双向主体是代表中国作家的出版社或经纪人和购买版权出书的外国出版社,而不是作家和翻译家。中国的问题:出版社没有负责国际版权销售的专业人员或部门,缺少专业的版权代理/文学经纪人。政府可以做哪些工作:设立专门的半官方机构,负责中国文学的对外推广。具体工作包括:面向外国出版社的翻译出版资助,外国译者访问中国项目、定期制作中国文学推荐书目,参加国际书展推广,资助中国作家参加外国文学节或巡回推广。
郝 雨 上海大学教授
发言题目:助力并参与学术上的“中国原创”走出去
摘 要:对外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除了及时译介成熟的中国原创理论体系外,还需要更主动的参与理论原创,各个学科理论的中国化也应该进一步提出“世界化”的主张。翻译界更了解西方的理论研究现状,可以及时和我们的专业领域沟通信息,提供情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创新,共同改变目前理论原创滞后的现状,提高文化自信。
黄福海 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英国史密夫律师事务所高级法律翻译
发言题目:杨宪益的汉诗英译为什么是最好的?
摘 要:杨宪益主要从事散文小说的翻译,汉诗英译并不算多,但就其对《红楼梦》诗词的英译来看,杨译本与霍译本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并且在美国(暂且作为西方的代表)也同样受到尊重和喜爱。本文引用两位美国教授的专著对《红楼梦》两种译本的评论,对于学术界和翻译界普遍认为的杨译本不如霍译本的说法加以批驳,从而提醒人们引以为戒。
孙惠柱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戏剧引进的怪现象:翻译边缘化、文盲戏称霸
摘 要:很多人盲目相信阿尔托等人反语言、反戏剧的理论,他们对导演这门实践学科的奥秘懂得太少,看不到那些西方导演名为去剧本权威、实为自己称霸的本质,轻视甚至无视剧本翻译,以为当代戏剧就应该超越语言,这就让本应最重要的剧本翻译严重边缘化了,以致介绍的重点转到了引进各式各样的“文盲戏”。在财力雄厚得多、交流方便得多的今日中国,外国戏剧介绍引进的成就却还不如八九十年前——那时引进的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梅特林克、奥尼尔等人的剧本和与之相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导演理论及方法至今还是不朽的经典。而现在我们在引进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