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欧洲之窗:深度解析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的十个为什么——朱振武
2017.11.03
分享到:
 
 
  10月28日下午,上海翻译家协会与杨浦区图书馆共同举办了第六期“欧洲之窗”文化系列活动“深度解析诺贝尔文学奖“主题讲座。
  诺贝尔文学奖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创立于1901年,该奖项授予“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朱振武教授解读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朱振武与读者一起探讨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评奖路、评奖标准的嬗变,及其与政治意识形态、女性关怀的关系等问题。
  朱振武从莫言获诺贝尔奖说起,以“诺贝尔文学奖的十个为什么”为框架,首先追溯了诺贝尔文学奖116年历史中114位获奖作家获奖的分布情况,通过分析英语文学作家占比高,说明文学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等诸多因素制约。在论及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的嬗变及其原因时,朱振武号召中国作家创作时应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在诺贝尔文学奖呈现出突破地方主义局限和为民族文学发展提供舞台等特征的情形下,“非主流”英语文学为曾被英美国家文学主导的世界文坛带来众声喧哗的新局面,其中的流散文学因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特征尤其引发巨大关注,启迪中国作家向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创作自觉的莫言学习,将中国文学进一步推向世界。结合其自身多年来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成果,朱振武对大家普遍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诸多热点问题,如村上春树陪跑多年,女性作家获奖更易受关注,超一流作家因宗教、政治、审美、推荐方式以及评判标准等注定与诺奖无缘等,旁征博引地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学者,朱振武教授在讲座中多次向莫言、贾平凹和王安忆等中国作家等致敬,充分肯定了作家们的创作对世界文坛的贡献。朱振武还就“为什么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许多人却说其实是葛浩文获奖”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阐释,强调,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作品既根植于本土、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较好地做到了兼收并蓄、转益多师,这才是其作品走向世界的深层原因。朱教授在讲座中强调,我国的翻译、创作和批评都应该有几分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而不是一味地仰西人鼻息,唯西方马首是瞻,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整个讲座过程中,朱振武直率的性情、渊博的知识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互动阶段,就听众们关于沈从文、巴金等中国作家的文学地位以及朱振武译丹·布朗系列小说的翻译技巧等问题,朱教授做出了细致耐心的解答。本次讲座内容非常丰富,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让听众回味无穷。
 
  嘉宾简介
  朱振武 文学博士,外国文学与翻译博士后,作家,翻译家,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及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已经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3项,正在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多种;出版著作15部,编著50多种,译著30多种;期刊论文200多篇;报纸文章100多篇;小说、诗歌等创作多种。主持译介的《达·芬奇密码》等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及相关研究书籍引起轰动,100多家主流媒体对他有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