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他沉默寡言,文章锦绣”
2012.09.06
分享到:
  著名散文家、藏书家黄裳昨天傍晚在上海瑞金医院离世,享年93岁。
  黄裳出生于1919年,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人,满洲镶红旗;当代散文家。1940年入上海交大电机系。 1945年至1956年任《文汇报》记者、编辑、编委等职。著有《锦帆集》、《旧戏新谈》、《榆下说书》、《来燕榭文存》、《插图的故事》等。
  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
  华师大中文系教授陈子善昨晚在得知黄裳去世的消息后,第一时间通过微博,传递了这个消息。“我极其沉痛地向微博的朋友们报告,著名散文家、藏书家黄裳先生刚刚离开我们,享年93岁。”上海作协副主席陈村也通过微博,表示了自己的哀悼,他还贴出了2006年为黄裳先生所拍的照片。在谈到这位前辈作家时,陈村说:“他沉默寡言,文章锦绣。是我尊敬的前辈。”
  陈子善表示,用“著作等身”来形容黄裳,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他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拥有多个身份。“他曾是个记者,写出了很有分量的报道,其次他是个散文家,他的散文是真正的好散文,无论写人写事,还是批判现实的杂文,都写得特别好。在文学史上,必须要提到他的散文。他的散文还应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里。他的散文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哪怕是论战,也很有趣。”此外,他还是个出色的藏书家。特别是拥有大量明清版本,他还写下了大量题跋,在当代藏书家中堪称一流。
  陈子善说,黄裳是个写作很勤奋的人,一直到今年还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作家叶兆言在谈到黄裳时说,祖父(叶圣陶)很欣赏,一直让我们读他的文章。后来一度流行的文化大散文,黄裳先生功不可没,他的文章是真的有文化,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庾信文章老更成,他一大把年纪,依然笔健,气势如云,太让人羡慕。
  他见证巴金《随想录》写作
  黄裳是巴金先生的老友。《收获》杂志副主编钟红明告诉记者:“1979年第4期《收获》刊发了黄裳的《过去的足迹》,这是他第一次在《收获》发表作品,2011年,黄裳在《收获》开了讲述藏书和搜书体悟和趣事的专栏《来燕榭书跋》,这是他最后的亮相。据粗略统计,他在《收获》一共刊发17篇文章。”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黄裳和巴金之间有着长达一个甲子的密切交往。两人之间的介绍人,就是黄裳的恩师李林,即巴金的三哥李尧林,黄裳在南开中学念书时的英语老师。
  黄裳出版第一本书《锦帆集》,就是在巴金的帮助下。巴金去世后,他在《伤逝——怀巴金老人》里这样写道:没有他,我不会走上文坛。巴金还把黄裳的其它一些文章编入了《锦帆集外》中,巴金的认真修改,让黄裳吃惊而脸红,并从此懂得做编辑工作的责任与辛苦。
  后来,黄裳成了巴金家中的常客,开始了他们之间一个甲子的密切交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裳还是巴金《随想录》写作过程的重要见证人之一。据周立民介绍:“《随想录》最初是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主编潘际坰托黄裳向巴金约稿的,巴金也曾托黄裳给潘转过稿。而且,黄裳也是第一个听到巴金说要把《随想录》当作遗嘱来写的人。”在随想之十《把心交给读者》中,巴金写道:前两天黄裳来访,问起我的《随想录》,他似乎担心我会中途搁笔。我把写好的两节给他看;我还说:“我要继续写下去。我把它当做我的遗嘱写。”他听到“遗嘱”二字,觉得不大吉利,以为我有什么悲观思想或者什么古怪的打算,连忙带笑安慰我说:“不会的,不会的。”看得出他有点感伤,我便向他解释:“我还要争取写到八十,争取写出不是一本,而是几本《随想录》。我要把我的真实的思想,还有我心里的话,遗留给我的读者。”
  周立民说,黄裳可以说是巴金《随想录》写作过程的重要见证人之一,他给友人的书信在无意间记下了这本当代文学名著写作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情,包括《怀念鲁迅先生》被删节等等。
  两部作品去世前刚问世
  黄裳先生走了,值得欣慰的是,就在上个月,他的两部作品《纸上翩跹》和他在上世纪50年代翻译的屠格涅夫《猎人日记》,刚刚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该社社长王为松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月刚出了先生两本书,还好他都见到了。在收到样书后,年近百岁的黄裳先生来函称赞《猎人日记》:得见《猎人日记》新版,极高兴。此本出版之速、印刷之美,大出意料。除作者像稍淡外,印制之美,皆未前见……”《纸上翩跹》是黄裳关于中国京剧故事的一部作品,收录黄裳用写意笔法写就京剧片段的妙文十余篇,既是对儿时剧场回忆的优美再现,更是老人童心常在的珍贵记录。1985年,译成英文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书名《Tales from Beijing Opera》。 2006年,美国Better LinkPress重版此书。此次,黄裳先生将此书稿重新整理,改名《纸上蹁跹》。而黄裳在上世纪50年代翻译的屠格涅夫《猎人日记》,则被称作是《猎人日记》所有译本中最值得收藏的版本之一。
  王为松很欣慰地告诉记者:“当时跟出版科老师说,希望把书做好些,老人家见到自己年轻时的译作再版会欣慰吧。现在想来,这个念想不算多余。祝先生走好!”
 
                                      作者:徐颖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