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下午,上海翻译家协会在上海市档案馆新馆南楼303会议室举行了新时代上海译家沙龙之“翻译批评之批评”。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魏育青,副会长袁莉、吴刚,常务理事刘炜、邹波、黄福海、李玉瑶、包慧怡,秘书长范亚敏,理事陆求实、沈锡良、金桔芳、章乐天,会员程弋洋、徐晓雁、李双志、李新梅、于东兴、须勤、王亨良、樊智强、任明、张礼骏、赵婧、王嘉琳等多名译者参加了沙龙。副会长袁莉主持会议。
沙龙前,参会翻译家在上海市档案馆专人带领下参观了常设展《城市记忆、时光珍藏——上海市档案馆藏珍档陈列》,了解了上海市档案馆的收藏和职能。
“翻译批评之批评”是2021年秋翻译家集体商议的主题。每个从事翻译实践的人都有过相同的感受:工作中译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自我检省,完成的译作必要面对读者和专家的批评。那么面对复杂语境里的众声喧哗,译者们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传统的翻译批评常常是拿译文与原作进行对照,对翻译的结果评头论足。译者们看似是置身事外,实则仍身在其中。其实好的译者也都是具有强烈批评意识的,目的只有一个:做好的翻译。今天,我们在思考如何做好翻译的基础上,对翻译批评本身这件事也来进行一番探讨:翻译批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做翻译批评?如何来做翻译批评?可以批评什么(文本、过程、译者、影响)?任何经典,唯有经过反复的阐释和锤炼,才能构成其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创作如是,翻译如是,批评也如是。
围绕“翻译批评之批评”的主题,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副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包慧怡,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日文系主任、上海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邹波,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邓晶和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钟沁先后作了《异域的考验:贝尔曼、本雅明、利柯论翻译》《“研究型翻译”刍议》《网络媒介环境中的翻译批评研究》《跳出传统译论的文学翻译》的主旨发言。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文系主任、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袁莉教授主持会议。其他与会者在分别进行了点评后自由轮流发表论点。
最后,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复旦大学德文系教授魏育青对本次沙龙进行了总结。他谈到,从中世纪时期到新兴媒体发展的时代,从翻译理论到翻译实践再到翻译批评中的种种问题,大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我们在翻译批评中需要注意的是,译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搬运工,而是一个艺术作品的演奏者,优秀的艺术作品显然会有多个层次需要演绎,而译者也许只能重视其中一二。既然如此,正如吴刚老师所言,理想的、接近于原作的译本,应该是多个译本的结合。另外,网络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翻译形态和翻译批评态势,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比如在网络文学的翻译中,机器翻译引入之后很可能造成翻译同质化的问题,又比如网络媒介环境中的翻译批评各种各样,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他感谢各位与谈人的分享和讨论,也期待大家能继续交流,与时俱进,在今后有更多关于翻译的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