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翻译作品都是一个遗憾的工程。因为语言文化的不同,原文在另外一个语言中的呈现或多或少会出现缺损或是扭曲。如果从严格的语文学角度考察,我们总能找到这样或那样不太尽如人意的地方。而这也是笔者在重新审读卡夫卡短篇Vor dem Gesetz时想到的。
有一个法学界的常识,国内普通读者可能不太了解,那就是在西方语言中,抽象的“法”与具体的“法律”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两者的用词是不同的。早在古罗马时代,人们就已经区分了ius与lex。受此影响,法语中表现为droit与loi;意大利语中是diritto与legge;而在德语中,则是Recht与Gesetz。lex、loi、legge、Gesetz是权威者制定的依靠国家权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而ius、droit、diritto、Recht的含义更为广泛,指社会规范的总体或社会秩序,同时也指正确的规则或一方对他方享有的权利。所以依照西文习惯,Recht应该翻译为“法”,而Gesetz则是“法律”或”成文法”。但是,在目前汉语的使用实践中,“法”与“法律”的区别仍然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两者的使用仍然是较为混淆的。换句话说,汉语中,“法”与“法律”并没有西方语式的差别。所以,在翻译这个短篇时,很多翻译者都将其处理为《在法的门前》。从我们上述角度出发,这样的翻译至少是有一定问题的。
同时,vor dem Gesetz这一标题字面意义并不是“法律门前”,而是“在法律的前面”的意思。这一词组在德语中最常出现的地方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例如与这个短篇同时代的《魏玛宪法》中就写着“Alle Deutschen sind vor dem Gesetze gleich.”(所有德国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卡夫卡在这里应该是对于这一惯用语的套用,德国读者看到这一标题时至少应该会联想到这句话。而汉译《在法的门前》从功能上似乎无法起到类似的联想作用。
既然vor dem Gesetz本身并不是“门前”,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通过原文来推断一下在卡夫卡的想象中,Gesetz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首先,文中使用的守门人一词原文为Türhüter,其词典中的含义为jemand, der beruflich den Eingang eines großen Gebäudes bewacht,即职业看守某个大型建筑物入口的人,相当于英语的doorman。从这个角度出发,Gesetz似乎应该是类似于政府大楼一样的建筑物。另外一个证据是,守门人提到,他自己是最低级的守门人,里面有一个又一个大厅(原文为Saal),而大厅很显然是某个建筑物之内的。此外,虽然中译本里译者们加上了很多个“门”字,但这些都属于译者后来添加的。原文中真正提到门这个词其实只有一处,即“通往法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这里用的是表示大门的das Tor,而在结尾部分提到的“这扇门是为你而开的”,这句里面使用的并不是表示门的Tür,而是表示“入口”的Eingang。所以这个守门人守卫的乃是建筑物的正大门。而其他翻译为进入法律门内的地方用的都是“in das Gesetz”,即“进入法律之内”。综上所处,Gesetz在卡夫卡的文本想象中应该是一座大楼的样子。所以,标题vor dem Gesetz如果直译似乎应该是“法律之楼前”。
当然,前面所述都是从德语理解的角度来谈的,并没有照顾到汉语自身的表达与美学修辞习惯,“法律门前”至少比“法律楼前”能够给人更多的联想空间。笔者也无意去改变这一汉译标题,只不过是从原文理解的角度为广大汉语读者做一些有益的补充和提示。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正。(梁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