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一个人,究竟可以有多孤独
2012.09.09
分享到:
      罗曼·加里是法国文学史上不得不说的传奇人物。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两度获得龚古尔奖的作家。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有明文规定,一个作家即使写得再好,一生中也只能获得一次。罗曼·加里于1945年发表处女作《欧洲教育》,一举成名。其长篇小说《天根》于1956年荣获龚古尔奖。然而当时巴黎出版界竞相吹捧名作家的风气却让他倍加反感和怀疑,于是自1974年开始,他决定暂时告别“罗曼·加里”,抛开已经获得的成就,瞒着出版界用埃米尔·阿雅尔这一笔名发表作品。但没想到第二年竟然又以《来日方长》这部作品再次荣膺龚古尔文学奖。而所有人都并不知道埃米尔·阿雅尔就是罗曼·加里。他用阿雅尔这个名字署名的几部小说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大亲热》便是其中之一。1980年,罗曼·加里在巴黎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他死后的第二年,遗著《艾米尔·阿雅尔的生死》发表,解开了法国文坛的一个迷团:罗曼·加里就是阿雅尔。
      罗曼·加里原名罗曼·卡谢夫,是俄籍犹太人后裔,童年时代在俄国和波兰度过,1926年移居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赶赴伦敦投奔戴高乐,参加“自由法国”空军,转战欧洲、北非和中东,获十字军功章和代表法国最高军事荣誉的解放勋章,战后二十年间在外交界工作,曾任法国驻洛杉矶总领事。在美国期间,他结识了好莱坞女星琼·塞贝格,她为他带来灵感与激情,并导致加里的妻子提出离婚,加里和塞贝格度过了十年美好岁月后离婚。
      罗曼·加里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似乎比较陌生,但他却是法国文坛最富传奇色彩的作家之一,亦是历史上唯一两次获得龚古尔文学家的作家。无论是在处女作《欧洲教育》、代表作《天根》抑或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许诺》中,罗曼·加里都积极的向读者们展现了他独到的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索。
      从1974年开始,罗曼·加里开始用埃米尔·阿雅尔创作了多部小说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而让他第二次获得龚古尔奖的作品《来日方长》就使用了阿雅尔这个笔名。这个时期的作品依然继承了罗曼·加里作品中主要的关注方向,其中有侧重于人文关怀的《来日方长》,也有侧重于对人类文明思索的《大亲热》。
      我想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像巴黎一样,在作家们的笔下显得如此千姿百态。无论是雨果对于巴黎史诗气质的烘托,巴尔扎克对于寻常巷陌小人物们生活的勾勒,大仲马对于纸醉金迷般梦幻生活的描绘,波德莱尔对于城市幽暗阴郁处的探索……这些都向读者们展现着巴黎无与伦比的魅力,因此故事发生在巴黎的小说,我们先读到的往往是那座城。
      《大亲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中的孤独的故事。主人公库森在每天的生活中找不到自我,他与整个社会隔离、脱节,每天生活在自己的臆想之中世界之中,唯一能让他获得慰藉的唯有一条名叫“大亲热”的蟒蛇。最终库森在精神上逐渐错乱,他混淆了自己与“大亲热”之间的界限,似乎自己变成了蛇。人类在城市之中迷失的故事并不鲜见,正所谓“我在人群之中才愈发感到孤独”这样的反衬一样,作家笔下的巴黎让读者陌生,它似乎不再是那个热情、浪漫的都市,而变得如纽约一样冷硬、虚幻。
      当然小说中最为值得探究的还是“蛇”这个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很多其他作品。且不论世界各国在神话传说中关于蛇的故事,就谈谈现当代文学中“蛇”的意象就能引起我们对于这部《大亲热》更多地思索。法国作家中波德莱尔笔下“蛇”的意象算得上最为经典。在《巴黎的忧郁》中,波德莱尔将巴黎的光怪陆离、蛇本身的诱惑力、罪恶感描绘的淋漓尽致,整部散文诗在作家笔下都演得像蛇一样夸张灵动。而在日本芥川奖作品《踩蛇》之中,作家又将“蛇”的意象拟人化,继而展现了一种控制与反抗的过程。
      在《大亲热》中,“蟒蛇”的意象可谓更加复杂。它既是主人公库森孤独生活的衬托,又是库森在孤独中寻找慰藉的途径。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用人蛇共存这种荒诞的情节将现代人在城市森林中的孤独感展现得更加丰满,比纯粹去描绘孤独更让人心悸。我们还不能忽略了蛇本身的特质,蛇是冷血动物,库森却需要从蛇紧紧地缠绕中获得温暖,这亦深深的表现出了人类对于现代文明的无力感。在小说的结尾(原始结尾)中,主人公库森的精神越发错乱,逐渐混淆了自己与“大亲热”的界限,就像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描绘的那样:人类逐渐失去了本质,随着孤独感和陌生感的蔓延开始异化为非人。
      罗曼·加里伟大之处在于他对于社会不断地思索。从处女作《欧洲教育》这种富有“抵抗运动”色彩的小说,到《天根》中对于生态、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怀,到《童年的许诺》中对于母爱、闪亮人性的刻画,再到《来日方长》中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怀,最后到《大亲热》中对于现代文明中人类生存方式的思考等等。虽然角度各有不同,但唯一不变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正是一个作家最终要的东西。
      造成作家这样创作风格的根源还是在于作家的人生经历,我们不能忽视罗曼·加里俄裔犹太人的血统。著名女作家内米洛夫斯基有着与加里相似的经历,但内米洛夫斯基更着重于刻画犹太人在上世纪初苦难的流亡生活、小人物在历史之中的沉浮,而罗曼·加里可能是他与生俱来的英雄主义气魄,参加过“自由法国”运动的经历,所以他始终扮演着一个“反对英雄”的角色。加里的一生中,始终与弱者站在一起,始终反对强者,始终谴责“欺诈、谎言和伪善”,因此他的笔下才会有这么多直击人心的作品。加里因为自己的血统始终将自己至于“少数民族”的位置之上,但他又因为坚强内心不需要求得社会的同情,甚至始终在文坛扮演着英雄似的角色。所以我们在《大亲热》中看见的很多针砭时弊的片段就不难理解了。
      1980年末,罗曼·加里用手枪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留下了一封“我玩腻了”的遗书。诚然,经历了家庭迁徙、民族迫害、二次大战、曲折爱情、使用两个笔名先后获得龚古尔奖的加里,也许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去追求的了。但是罗曼·加里那充满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的文字,始终受到读者的尊敬,引起读者深深地共鸣。
 
作者:龚剑飞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