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粉丝满天下!俄罗斯的“杜粉”———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学科带头人、“世界诗歌语言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汉学家娜塔莉娅·阿扎洛娃教授将杜甫的经典诗句,对仗翻译成俄文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俄文和中文差异那么大,而且杜甫诗歌的语言是高度精练的古代文字,俄罗斯的“杜粉”是怎么做到翻译时对仗工整,意思准确的呢?这本被俄国媒体评价为开创了中国诗歌遗产翻译方法新纪元的诗集,在四川大学俄罗斯语言研究中心的专家和研究生那里却受到了“翻译并不等值”的质疑字字对应。
杜诗很复杂,尽量与其相像
据称,这部诗集最大的创新之处即是每一行诗的译文词句基本和原作的文字数量相同并对应。而娜塔莉娅在前记中称,“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字数”,她和她的同行们认为这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中国诗歌的风格和形式,该书的编辑还认为这不仅忠实了诗意,还基本遵循了中国古诗的形式。
成都商报记者看见,诗集中的俄文翻译也非常整齐,随后记者来到四川大学俄罗斯语言研究中心,该中心专家也称该书翻译对仗工整,形式考究,但说到严格的中文韵律和形式,专家表示只能算是努力去接近了。这本书中俄文《春夜喜雨》的诗句,按照单词顺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直译为“雨 好的 感受到 自己的时间,扑面(或者袭来) 春天 在那个时候 下雨(行雨),沿着微风的 步伐 潜入(或渗入) 黑夜(整夜),一切都 潮湿(被滋养以无声) 而细微的水分。”
而中国古诗的多义和内蕴能被俄文准确表达吗?这种内涵的美能被俄罗斯读者了解吗?该书的特别形式会不会使其内容受到影响?该中心研究生周薇薇在阅读了此书后也指出,译者将杜诗中的“翠竹”翻译为“年轻的竹子”或说“新竹”正体现了这种信息的非等值。
成都商报记者就此询问娜塔莉娅,翻译杜甫诗歌最创新的地方在于准确地对应了中文里的五言、七言,这会不会过于在意形式,导致内容受到影响?对此,娜塔莉娅回应,翻译杜甫的诗,她用了7年时间,“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俄语里没有那些音符、词语,难以押韵,于是我采用重复字母和组合的方式,尽量与中国诗词韵律相像。再者,本身杜甫的诗就很复杂,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他如此着迷。杜甫的诗,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读的,需要动脑子。”
反响很好
诗集在俄罗斯读者中很成功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见到了这本诗集,黑灰色的硬皮封面端庄简洁,内文的前言、后记、附录、注释一应俱全,作者很是用心,所翻译的近百首杜诗都采用左页中文,右页俄文的排版形式,对应起来看很方便。
据悉,这本诗集出版以后,在俄罗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娜塔莉娅也称“在俄罗斯读者中很成功”,网上可见大量媒体对其的报道,俄媒也称其为针对中国大诗人的“再翻译”工程的创始人。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文化参赞兼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中华向记者介绍,自己也是在这本诗集的新书发布会上认识了这位女诗人,“这本杜甫诗歌选集,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中国古典诗词俄译本之一。”
迷恋杜甫
自费重走杜甫诗歌之路
而在这本诗集的附录中,有一张娜塔莉娅手绘的杜甫行迹图,对此,俄罗斯媒体对此的评价为,杜甫酷爱游历,他在自己的诗行中刻画了整个中国,而娜塔莉娅的绘制具有高度精确性和专业性!成都商报记者也见到了这张地图,“成都”也用俄文标注在了地图上,而这正是娜塔莉娅宣称的重走杜甫诗歌之路的重点站。今年11月,在杜甫草堂,娜塔莉娅仔细欣赏了这里的点点滴滴,在每一处草堂的标志性符号前留影,一直到当天快要闭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草堂。 娜塔莉娅告诉记者:“我不后悔在这里走过的每一寸土地,这里的氛围太特别了。”接下来她还打算邀请中、俄专家、爱好者组织一次诗会,“希望能够在成都组织一场诗会,大家共同欣赏两国诗歌。”
因为对杜甫游历的兴趣,娜塔莉娅已经去过杜诗《白帝》中写的白帝城,并沿着长江游历,去了这个区域所有和杜甫有关的地方,“我最近还准备再来中国,这里还有很多和杜甫有关的地方我没去过,其中一站就是杜甫的出生地。”据悉,这种充满浪漫情怀的行走全为娜塔莉娅自费的行为,她通过重走杜甫当年游历的路线,来纪念杜甫诞生1300年,“这样也可以帮助我理解杜甫的诗。”
作者:曾灵 江然 来源: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