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文学作品的走进与走出——以丹•布朗小说的汉译和莫言作品的英译为例上海译协举办第十期“上海译家谈:译家——读者文学沙龙”
2014.12.25
分享到:
 
 
 
  12月13日下午, 由上海翻译家协会和长宁区图书馆共同举办的第十期“上海译家谈:译家——读者文学沙龙”在长宁区图书馆举行。本期沙龙邀请上海大学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朱振武教授带来主题为“文学作品的走进与走出——以丹·布朗小说的汉译和莫言作品的英译为例”的精彩讲座。活动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原本仅可容纳五十人左右的长宁区图书馆八楼的活动现场座无虚席,百余名文学翻译爱好者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
朱振武教授是著名文学翻译家、跨文化研究者,其主译的丹布朗系列作为被誉为“丹布朗的御用中文译者”,在讲座中,朱振武教授从丹·布朗作品的汉译谈到莫言作品的英译,围绕一些为大众读者所关注的问题和话题展开演讲。
  谈到丹·布朗作品的翻译实践,朱教授认为,译者主要理念是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和翻译的重新语境化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综合运用美学理念和翻译思维,把握和谐的审美距离,在尽量考虑目标语读者接受习惯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目标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相似性。谈到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翻译实践,特别是争议极大的英语译者葛浩文的工作,朱教授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反驳关于葛浩文“增、改、删”莫言中文文本的大量流言与误传。葛氏的英译与原文信息有所偏离的现象看似不少,但仔细考察其译文,有些偏离,也就是有的文章批评的改译或所谓的“误译”,实为译者出于接受的考虑对原文本做出的创造性重构。在“误译”的表象之下,有时一词多译,有时唯意是图,有时得意忘形,有时也难免误读误译,但又瑕不掩瑜,避免了机械对等和简单愚忠,从而超越了归化和异化等传统翻译技巧和理念,极大提高了译文在目标语语境的可接受性。朱振武教授还在讲座中改正了很多人认为“莫言获奖是因为其英译本的功劳”之言论,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语言的作家获得诺贝尔评委会的青睐,都是因为其原创文本中的独特性。无论是丹·布朗作品的汉译还是莫言作品的英译,都是文学翻译中值得翻译实践者仔细研究和品味的一种现象。
  在朱振武教授看来,完成一部文学翻译很难,让译作在目标语读者中喜闻乐见则更难。在审美意象、思维和视角上与原作保持相似性,为读者奉上既符合汉语读者阅读习惯又忠实原作内容和风格的译文,则是难上加难。从丹·布朗作品的汉译到莫言作品的英译,我们能够看出,文学翻译要求高,难度大,由于众口难调,很难得到众口一词的称誉,且难免百密一疏,但真正的文学翻译者都有着对作者、作品、读者和社会的强大责任心和崇高使命感,对自己的翻译事业 都有着应有的良知和正确的认知。
 
 
  朱振武教授生动的演讲博得了现场阵阵掌声,在互动环节,他与众多爱好者就文学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问答交流。“上海译家谈”自创办以来,至今已举办了十期沙龙,日益成为上海重要的翻译文学推介平台,在今后的活动中,协会将继续通过这个文化平台为更多的读者推荐经典翻译文学,分享热点翻译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