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马振骋向上图捐献翻译手稿
2015.01.12
分享到:
  
 
  今年1月7日晚,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的馆员小刘发给记者一条微信,称:“马(振骋)老师刚告知《蒙田传》的手稿已从出版社返回,也会捐给我们收藏。”这不是他们第一次接收到马振骋的手稿。
  2014年底,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就收到一份大礼——一皮箱的手稿,这些都是法语翻译家马振骋捐赠给上海图书馆的翻译和个人创作手稿。至今,法语翻译家马振骋还保持着手写的创作习惯。
  打开大皮箱,马振骋先生的手稿被整理得整整齐齐,大部分翻译手稿都是完整的一部作品,比如他翻译的《要塞》、三卷本《蒙田随笔全集》,以及去年刚刚完成的米兰·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还有马老自己创作的散文集《镜子中的洛克克》和《我心中残缺的法兰西》手稿。尤其是三卷本《蒙田随笔全集》,堆起来有几十厘米高,十分壮观。这些手稿上面,还留着马老修改的痕迹。
  在这个硬盘、云和大数据时代,依然还有创作者用笔和纸留下创作的痕迹,实在弥足珍贵。
  小刘这一两年一直负责联系文化名人,希望他们能把一部分手稿捐赠给上海图书馆文化名人手稿馆收藏,2014年底的这一箱马振骋翻译创作手稿是近期量最大的一笔。
  小刘称自己之前是从媒体报道中得知,马振骋的译文至今都是手写,“所以我想着,马老师应该是有手稿的。2014年11月,就跟马老师联系了这个事情,我提出马老师的手稿能否由我们上海图书馆收藏。马老师回应说,可以见个面。”小刘很快就去拜访马老,“在他家,马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橱柜的手稿。我在厅里等马老师搬出来,他说自己也没理过。他说,对上图还是很有感情的。”
  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是国内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手稿收藏和研究机构,目前藏有巴金、老舍、 钱锺书、王元化、梅兰芳等名家的大量手稿。近年来,手稿馆对各方捐赠的手稿文献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与维护,现已形成手稿、书信、版画、漫画、签名本等系列专藏,并为捐赠者提供复制、展览等多种服务。除了马振骋的这一皮箱手稿,2014年底,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还陆续收到了音乐家陈钢的乐谱、诗人飞白的翻译手稿和书信等。
  在马振骋先生捐给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的一皮箱手稿中,早报记者并没有找到马老最有名的译本《小王子》的手稿。“找不到,丢了!那是1980年代翻译的。”马老在家中的客厅说。
  他打开那个原先藏有手稿的橱柜,现在几乎已经空了,只剩下一小部分手稿还堆在那,没有整理。“很多手稿都没有了,有些是交给出版社后,他们还没有还给我,也不知道是否会还给我。上海的出版社,他们一般都会把手稿还给我,比如这是99读书人刚还给我的译文手稿。”
  马老的译文都写在那种最普通的格子稿纸上,一本本叠加起来,他拿出这两天正在翻译的一本小说的手稿《以斯帖密码》,这对他来说不是太复杂的翻译:“但小说还是蛮有意思的。现在我每天翻译三个小时。(记者问:辛苦吗?)这要看翻译什么书。有些书一天可以翻译三千字,有些书一千字也吃力。其实,当你翻译过蒙田,像《庆祝无意义》 就没那么难了。最难的是19世纪的法语小说,句子长啊。”
  马老一直念叨着一本叫《马背上的蒙田》的书,他很想翻译,但这本书的版权已经被一家不认识的出版社买走了,“可是这本书到现在还没出版,据说又被转卖版权了。 我觉得没看过《 蒙田随笔全集》、《意大利之旅》的人,这本书根本没办法翻。”
  马老说,捐这些手稿,和夫人、儿子都商量过,“我们都是很开通的。不给上图给谁? 给我儿子?他心里可能还会想:放着干嘛呢?”
  马振骋可能也是现在少数保持手写的译者、创作者,其实他也知道这些手稿在市场上的价值,“最多就是拍卖点钱,你知道它有价值,可别人只知道钱的价值,你说交给谁呢?我相信上图在保存方面是最规范的。”
  2014年底,马振骋已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庆祝无意义》翻译手稿捐献给上海图书馆。
 
作者:石剑峰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