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著名翻译家周克希携新版《周克希译文集》做客南京某书店,与读者分享其30多年的翻译心得,他认为自己与一面“透明的玻璃”仍有差距。当被问及《追寻逝去的时光》翻译进展时,周克希表示第三卷翻译已完成,但全部译完恐怕很难完成。
情系翻译30载
当日下午,已到古稀之年的周克希缓步走上讲台,用略带沙哑的声音与读者分享自己30多年来的翻译心得。虽然是学数学出身,从教30几年,但如今做翻译时间也与之相当。
20世纪70年代,虽然抱着玩玩的心态开始学习法语,但周克希的法语老师却非常认真。“老师当时给我用的教材是北外的,每道习题都让我认真做,她也会认真批改。”回忆起当初学习法语时的情景,周克希依旧历历在目,“两年的学习让我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1980年,周克希得到去巴黎进修数学的机会。1982年后回国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与之同时他也开始翻译文学作品,不久之后,周克希的第一本文学译作《成熟的年龄》便诞生了。“因为从小爱看小说、杂书,促使自己走上了有欢欣更有艰辛的文学翻译之路。”周克希自称下了很大决心才改行的。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从事翻译工作至今,周克希翻译出版的作品约有70、80种,《小王子》、《基督山伯爵》等译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如今再次集结出版,我又重新对一些书的翻译做了修改或者重译。”周克希希望能够达到文风的完整和协调。
周克希还解释,没有收录首部译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读者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是当初的文字略显粗糙,希望重新打磨。“虽然翻译被人称为遗憾的艺术,但我希望每次留下的遗憾能少一些。”
“透明玻璃”与“性格演员”
希望遗憾少一些的周克希一直有个目标,就是让读者在读作品的时候能忘记他这个译者的存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尽量做一面“透明的玻璃”,少一些杂质,让读者与作者能够直接“对话”。
“翻译的作品难免都会打上一些译者的烙印,有一些译者的痕迹、气息,甚至你的一些习气,这是难免的。”周克希自叹还达不到那种境界,所以选择尽量扮演好“性格演员”的角色。“假定自己就是作者,并且作者是个中国人,他会怎么想,他会怎么看。”
“周老师,我时常翻译书的时候觉得惶恐,就怕自己理解错了作者的意图。”一位翻译编辑询问。“如果你被作者感动了,请相信自己的感觉。”周克希建议。但面对读者法语学习的求教时,他却自称是个语盲。
与很多译者不同,周克希也会去拜读已经出版的中译本。“曾经有三次出版社向我约稿,让我重译一些经典著作,但我看完以前的译本之后,我发现我不会比他们译得更好,于是就谢绝了。”听完周克希的介绍,场下有读者小声发出“原来周老师也有翻不过去的山。”
《追寻逝去的时光》全译本难完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译林出版社15人合译的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全译本出齐后即在中国引起轰动。2003年,周克希开始独立重新翻译普鲁斯特著作《追忆似水年华》,并将译名改为《追寻逝去的时光》,9年来仅译成7卷中的3卷。
多年来对普鲁斯特始终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的周克希曾表示希望打磨出一个最真的普鲁斯特中译本,让读者更加接近普鲁斯特。然而近年来身体、精力以及对翻译的艰难估计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他渐渐放弃了这一想法。
“现在去看尽管很真诚,但是当时对困难估计的不够。所以现在我说不一定再译下去,至少我不大能够把它译完也是很真诚的,当时说了大话,我觉得对读者是有歉意的。”周克希吐露了真实的心声。
现场不少读者听后纷纷表示惋惜,希望周克希能够坚持完成剩余的译本,给中国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周克希听后也表示自己感受到了读者们那温暖的力量,会认真重新考虑,量力而行。
当天还是普鲁斯特逝世90周年的纪念日,周克希在现场亲自朗诵了普鲁斯特作品中的一段法语原文,以表敬意。
来源 :
中国新闻网